介绍一种新观点(7)
2020-04-02 09:30:46
  • 0
  • 0
  • 0
  • 4. 非再生能源和临近的熵的分界线
  • 4.1 能源危机
  • 要准确描绘美国人消费起能量来的那股劲头,就只能用
  • “上了瘾”这个词了。现有的统计数字骇人听闻。只占世界
  • 人口 6%的美国人,要耗费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能量。其它高度
  • 工业化国家的能量消费与美国相比,不啻小巫见大巫。瑞典
  • 和西德的生活水平与我们相近,但他们的人均耗能量只有我
  • 们的一半。美国每年耗费的能量要高于西欧所有国家所耗费
  • 的总能量,然而他们的总人口则比美国多 75%。
  • 我们虽然不可能估算出我们整个能量流通的总值,但我
  • 们可以先考虑一下发电量。1970 年美国用石油、天然气、煤
  • 和原子能为燃料生产了 17,000 亿度电。这个数字大于苏联、
  • 日本、西德、英国这世界上四大能源消费国一年的发电量。
  • 美国的能源消费与第三世界的能源消费就根本不能同
  • 日而语了。当你知道象海地这样的国家每人每年只消费相当
  • 于 68 磅煤炭的能量,而美国每人每年消费相当于 23,000 磅
  • 煤的能源时,你还怎么能去计算能源富裕与能源贫困呢?
  • 尽管在能源消费上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距,但美国所需
  • 要的能源在最近 20 年内估计还要增长一倍。如果这种增长
  • 速度继续下去,那么人们预计仅仅在 200 年内,要满足不断
  • 增长的能源需要,整个美国的每一寸上地都将被发电厂占有。
  • 到 2000 年,全世界的能源需求将是现在的 4 倍。这是
  • 由于失去控制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人口增长的统计结果令
  • 人吃惊。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每天有 333,000 个婴儿呱呱落地。
  • 即使每天有 134,000 人死亡,那么目前做界上每 24 小时就
  • 要增加 200,000 人。也就是说,明年世界上就要增加
  • 73,000,000 个居民,他们每人都要摄入有效能量以求生存。
  • 只有用历史的观点才能理解人口问题的实质。人类人口
  • 要达到 10 亿需要 200 万年。但再增加 10 亿却只需要 100 年
  • 的时间。第三个 10 亿只花了从 1930 年到 1960 年这 30 年。
  • 增长第四个 10 亿只用了 15 年。1960 年到 1975 年,世界人
  • 口的年增长率为 2%,人口从 25 亿增加到了 40 亿。以目前
  • 1.7%的增长率增长,世界人口到 2015 年将达到 80 亿,2055
  • 年将达到 160 亿。
  • 人口指数的这种增长给世界能源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压
  • 力。由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瓦西里·列昂惕夫主持的一项联
  • 合国调查认为,要在将来几年内保持中等水平的全球经济增
  • 长,那么普通矿产的消费必须增长 5 倍,食品消费必须增长
  • 4 倍。
  • 更有甚者,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还预测,要保证增长着
  • 的人口的最低生活需要,就必须在今後的 30 年内“建造与
  • 人类迄今所有建筑量相等的住房、医院、港口、桥梁以及其
  • 它各种设施”。
  • 这些工程要耗费的非再生能源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只要
  • 认真考虑一下能源奇缺、价格暴涨、污染严重这些我们已有
  • 的全球性能源问题,那么很明显,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努
  • 力,我们的国家和全世界都无法满足如人们所预测的未来能
  • 源的需求。我们事实上正在耗尽非再生能源的“有效储备”,
  • 向一个熵的分界线危险地滑去。虽然统计数字各异,但人们
  • 都一致认为廉价非再生能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 不久前麻省理工学院主持了一项由来自 15 个工业国家
  • 的工业、政府和学术专家参加的研究。专家们的结论认为石
  • 油供应“到 2000 年将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专家们的
  • 报告认为,即使能源价格只比现在的价格水平上升 5O%,那么
  • 在 1985 年到 1995 年之间世界还是可能经历一次石油危机。
  • 成员包括西方国家一些炙手可热的企业界和政界领袖的三
  • 方委员会也进行了一项调查,其预测与麻省理工学院的预测
  • 24/52
  • 柑差无几。三方委员会的结论认为,到九十年代中期,世界
  • 石油将供不应求。哥伦比亚科学家埃米尔・贝诺瓦在《原子
  • 学家简报》上撰文说,如果全球消费继续以目前速度增长,
  • 那么现存的贮备在 25 年内将被消耗一空,即使人们还能发
  • 现 4 倍于目前的石油贮备(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过高
  • 的估计),那么全球石油告罄的时间不过推迟了 25 年。
  • 在一本叫《第二十九天》的书里,生态学家赖斯特・布
  • 朗作了个计算。他说,可开发的石油贮备摊到每一个美国人
  • 头上,每人约有 500 桶。9提炼以後,每桶石油大约可以生产
  • 42 加仑的汽汕。那么如果每一个美国人驾驶着一加仑汽油能
  • 跑 10 英里的大型汽车每年开上 10,000 英里,那么世界石油
  • 贮备中他那一份就会在十二年里被用完。
  • 4.2 人工合成燃料
  • 随着全球范围石油贮备的日益减少以及石油开发、加工
  • 和消费的价格逐渐提高,人们正企图转向其它的非再生能源。
  • 如人工合成能源正被誉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救星。称之为人工
  • 合成能源实际上是用词不当。一切所谓人工合成能源都来源
  • 于非再生能源。
  • 美国的政治家们正在为美国成了“煤炭沙特阿拉伯”而
  • 欢呼。事实上,美国的煤炭贮备不象他们预料的那么丰富。
  • 政府官员们坚持认为美国的煤还能用上 500 年。他们没有告
  • 诉我们的是,如果煤的消费以目前每年 4.1%的速度增长的话,
  • 那么人们普遍认为我们国家的煤炭贮备只够用上 135 年。虽
  • 然这段时间看上去并不太短,但是如果国家为了抵消石油减
  • 产而加快煤的开采,那么离煤的告罄就只是短短的几代人的
  • 时间了。如果我们全力以赴地开采大地里剩下的煤矿,那么
  • 一定会导致巨额的政府开支和通货膨胀,还会带来更多的污
  • 染。
  • 9在美国,一捅等于 31.5 加仑。一译者
  • 25/52
  • 政府现在计划到 1990 年每天生产 100 万桶从煤中提炼
  • 出的合成汽油。还在此计划的筹划期间,白宫的一位不愿透
  • 露姓名的官员就告诉记者说:“这有可能成为联邦政府有史
  • 以来所制定的最疯狂的计划之一。”
  • 现由很简单。首先,使用目前的煤炭液化技术,那么一
  • 吨以上的煤经提炼、加温、加压後才能得到 3 至 4 桶的液态
  • 汽油。这就不仅意味着要把大量能源浪费在提炼过程中,而
  • 且还意味着每年要比现在多开采好几百万吨煤。如果考虑到
  • 合成过程所需要的大量用水,那么这也许是根本做不到的。
  • 根据一项受到很高评价的调查,“如果目前计划中的所有煤
  • 矿、发电站、液化和汽化工厂真的投产,那么不计回收的话,
  • 这些工程还需要目前全国用水总量的 3 到 4 倍。”
  • 其次,要加工合成燃料,就必须从无到有建立起一整套
  • 的工业基础。目前美国只有一个合成燃料工厂。这家位于肯
  • 塔基州凯特斯堡的工厂能从 250 吨煤中提炼出 625 桶合成汽
  • 油——刚好够上一个汽车加油站的用油。如果要象政府所计
  • 划的那样每天生产 100 万桶汽油,那么至少还要建立 20 家
  • 日产量为 50,000 桶的合成燃料工厂,而且每家的规模都将
  • 大于多数大型炼油厂。
  • 政府预算每家合成燃料工厂将耗资 20 亿美元,但兰德
  • 公司一项基于以往费用和能源超支估算的报告却认为,这项
  • 合成燃料计划中每家工厂的造价至少还要高出一倍。根据兰
  • 德公司的估计,整个合成燃料计划将耗费 1,000 亿美元,这
  • 将是美国长达 10 年之久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总投资的 4 倍。
  • 当然还有无法估计的投资。比如必须建立庞大的运输管道系
  • 统并扩大交通系统,用来多输送几十亿吨煤。《纽约时报》
  • 估计,整个计划的耗费可能将达 3,000 亿美元。
  • 即使这么一个天文数字也许还是个保守的估计。因为目
  • 前美国还没有一个那么大的合成燃料工厂,那就必然会出现
  • 无法预料的设计问题。既然政府的这次计划是一个必须在 10
  • 26/52
  • 年内把合成燃料的日产量从 625 桶提高到 100 万桶的应紧计
  • 划。那么它的实施还必须快马加鞭。这又“会使费用更高,
  • 整个系统的质量降低”。凯特斯堡合成燃料工厂的开支就要
  • 比预计的几乎高出 3 倍。目前的原子能工业中由于设备故障
  • 而造成的工厂长期关闭已是家常便饭,合成燃料工业也会遇
  • 到同样的设计和施工问题。
  • 我们还面临着一个把这 20 座巨型工厂建造在何处的问
  • 题。在过去整整 10 年内,美国才设法找到了一处建造大型
  • 炼油厂的场所。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地区的居民都对建造会污
  • 染他们家园的大型工厂有着一种天生的反感。虽然大家都需
  • 要更多的燃料,可是谁也不想在自家的後院看见一家燃料工
  • 厂。
  • 事实上,哪怕是勉强适合建造合成燃料工厂的地点也是
  • 十分有限的。能源部的一项研究总结说,整个美国只有 41
  • 个县有足够的煤炭贮存和工业用水能满足一家大型合成燃
  • 料工厂的需要。这些县中有一部分——包括煤产丰富的蒙大
  • 拿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以及北达科他州的一些县——
  • 人口还不到 1,000。能源部估计每座标准的合成燃料工厂将
  • 使一个县增加 20,500 人。因而就必须建造更多的居民设施,
  • 诸如下水道、住房、街道、垃圾处理厂,学校等。能源部估
  • 计每个居民区将负担起 7,000 万美元的额外开支。
  • 另外,不管是什么形式,燃烧大量的煤还会给环境带来
  • 严重的威胁。仅仅这一点就会使合成燃料计划成为泡影。但
  • 是对大片荒野的露天开采以及合成燃料工厂的大量污染来
  • 说还只是麻烦的开头。
  • 美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二氧化碳的排泄所
  • 造成的气候影响可能在今後的几个世纪内成为限制矿物燃
  • 料能源生产的主要因素。”
  • 煤的过量使用会使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二氧化
  • 碳阻止了地球的热量辐射进入空间,造成了所谓“温室效应”。
  • 27/52
  • 美国科学院的报告说,在今後 75 年内大气层内的二氧化碳
  • 将提高一倍,“使中纬度地区的温度上升 3-6 摄氏度,两极
  • 地区的温度上升 9-12 摄氏度”。这将给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存
  • 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将受到严重的破坏。
  • 最可怕的後果之一就是两极的冰帽有可能融化,使地球海洋
  • 的水平面提高,并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港口和城市淹没
  • 在波涛之中。世界气温的剧变还会导致大批动植物种类的灭
  • 绝。仅仅是这个变化的速度(不到 75 年)就排除了任何种
  • 类作出进化性调节的可能性,因为绝大多数动植物种类对地
  • 球温度变化作出基因调节需要数百万年。
  • 除了美国科学院,忧心忡忡的还大有人在。,过去几年
  • 的许多报告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世界瞭望学会的一项研究
  • 认为,如果二氧化碳以目前的速度继续排放几十年,那么由
  • 此造成的全世界气温上升将带来“可能有着与冰河时代降临
  • 与离去时同样规模”的气候变化。
  • 合成燃料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环境质量协会指出,使
  • 用合成燃料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因为合成燃料比普通燃料要
  • 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就同样的热量和功而言,合成燃料排
  • 出的二氧化碳是煤排出的二氧化碳的 1.4 倍,是石油排出的
  • 1.7 倍,是天然气排出的 2.3 倍。环境质量协会警告说,如
  • 果美国全国一致使用合成燃料,那么南北极冰帽在本价纪末
  • 就会全部融解。
  • 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能量的转化过程本身也需要消耗
  • 能量。能量的净值是我们减去转化所需要的能量後所剩下的
  • 能量总值。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考虑合成能源,那么它们的
  • 能量效率就是很低的。一家日产量为 50,000 桶的合成燃料
  • 工厂的耗煤量,等于一座功率为 1,000 兆瓦的热电站耗煤量
  • 的 3 倍。如果我们把用于开采煤矿和生产巨型工厂、运输管
  • 道和新交通系统所需钢铁的能量也考虑进去,我们会发现要
  • 生产含 50B.T.U.
  • 10热量的石油,或 17B.T.U.的合成燃料,
  • 10B.T.U.,英国热量单位,等于 252 卡。——译者
  • 28/52
  • 29/52
  • 或 6.5B.T.U.的页岩油,就要用去含一个 B.T.U.热量的石油。
  • 合成燃料计划的其它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就拿页
  • 岩油来说,1.5 吨的含油页岩才能提炼出 1 桶页岩油,而且
  • 生产过程中还需要 2 桶水。而提炼过程中页岩油还会产生剧
  • 毒气体,也需要妥善处理。要产生一桶焦油,就得炼 4,400
  • 磅的焦油沙。由于从一种能量形式(页岩和焦油沙)转化为
  • 另一种能量形式(液态油)需要耗费大量能量,因此最後能
  • 量的净产值很小。人们估计,即使有最先进的提炼技术,页
  • 岩大概也只能提供美国目前所消费的能量的 2%。
  • 4.3 核裂变
  • 到最近为止,人们还把找到能源代用品的希望寄托在原
  • 子能上。这种希望正在迅速消失。早在 1979 年 3 月,美国
  • 三里岛核电站几乎熔毁以前,核工业的一些内在问题便开始
  • 给“和平原子”的未来笼罩了一层阴影。
  • 由于生产成本高得出奇,以及出于缝康和安全的考虑,
  • 核电站的兴建数大大减少。美国 1973 年定货的核电站有 34
  • 座。1974 年是 27 座。到 1975 年定货单猛跌到 4 份,1976
  • 年只有 2 份,1977 年又回升到 4 份。
  • 先不考虑一座核电站的造价可达 20 亿美元之高,就是
  • 它的隐蔽开支也会使原子能是“廉价能源”的神话不攻自破。
  • 一份于 1978 年公布的众议院报告声称;“与流行的观念相反,
  • 原子能已不再是一种廉价能源。实际上,如果我们把放射性
  • 废料和耗尽的核燃料的处理,使之失效,以及永久性管理的
  • 那些还无法预料的费用也估算到价格中去,那么原子能的价
  • 格可能远远超过诸如煤这样的传统能源。”
  • 除了价格因素,原子能还会带来无法用技术手段来解决
  • 的社会和健康问题。开采核反应所需要的铀矿不仅会给矿工
  • 带来癌症和其它疾病,还会给铀矿附近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
  • 的副作用。美国西南各州已经积累了 1 亿吨铀矿下脚(铀被
  • 提炼後所剩下的矿石)。这些放射性废料的半衰期将长达
  • 80,000 年。科罗拉多州的建筑公司曾用这些下脚建造学校和
  • 住宅。医生们已注意到在那些房子里居住或工作过的人们所
  • 生的孩子先天生理缺陷有所增加。
  • 核反应堆也根本不安全。三里岛事件不过是核工业遭受
  • 的一连串故障和放射性物质泄漏中最严重的一次。其实美国
  • 的每一座核反应堆都在不断地把少量的放射性物质排入环
  • 境中。当然核工业界会马上声称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低于可被
  • 接受的标准。但他们却对任何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都有潜在危
  • 险这一事实讳莫如深。任何量的放射性物质都是过量的。只
  • 要有一颗放射性粒子侵入一只细胞就会引起癌症或遗传突
  • 变。然而这个过程却是缓慢而又难以察觉的,从遭受辐射到
  • 病变开始可能会长达 20 多年,因此,今天的核电站也许正
  • 在传播一场未来的瘟疫。关注科学家协会估计到,2000 年,
  • 在美国直接死于反应堆故障放射性泄漏事故的将约达
  • 15,000 人。关注科学家协会预计,要是发生“中国综合症”,
  • 那么死亡人数可达 10 万,而且成千上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还
  • 将被污染多年。
  • 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每个核反应堆每年要生产出
  • 400 到 500 磅的鈈。鈈是制造原子弹的基本材料。照目前的
  • 速度,美国的每一座反应堆每年可生产能制造出 40 枚核武
  • 器的鈈。不到 20 年,各国使用的可裂变物质可用来制造
  • 20,000 颗原子弹。要防止这些物质所引起的危险是不可能的。
  • 在美国,有 700 磅的鈈已从核反应堆和贮存地点失踪。现在,
  • 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在全国各地图书馆都可以查到,那么源源
  • 不断地制造鈈就等于邀请人们制造或使用核武器。
  • 在一项叫《核战争的影响》的研究报告中,技术评价局
  • 提出,恐怖主义者的一个小规模核装置就可以炸毁闹市中心
  • 好几个街区的高楼大厦,释放出比人体可忍受剂量高出
  • 1,000 倍的放射性物质,并给郊区带来致命的污染。要屠杀
  • 生灵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原子弹不可。如果把鈈释放到城市的
  • 30/52
  • 上空,那么一块 40 平方英里的地区将被污染 100,000 年。
  • 接着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核废料处置问题。令人难以置
  • 信的是,尽管人们为研究和发展核能而呕心沥血,为建造核
  • 电站而耗费了几十亿美元的巨资,但科学界,能源公司和政
  • 府对如何处理放射性废料却是一筹莫展。美国科学院核废料
  • 处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哈佛大学的哈维・布鲁克斯说:“我
  • 估计,如果公众最终不能接受原子能的话,那么主要原因将
  • 是他们对核废料处置的看法。”
  • 到 1976 年底,美国各地的核贮存库已有 3,000 公吨的
  • 废燃料棒。1983 年底,这个数字己增加到 13,000 吨。另外
  • 一个麻烦是固态废料,即被污染了的衣物和设备。现在已有
  • 13,000,000 立方英尺的带放射性物质的固态废料,共含有
  • 2,200 磅鈈。核工业界还预计到 2000 年,还会有 15,200 万
  • 加仑放射性液态废料。虽然人们订了许多计划来“安全地”
  • 埋掉这些核废料,但没有一项计划最後能行得通,因为根本
  • 无法保证一种致命物质能被安全地存放几千年。我们民族一
  • 共只有 200 年的历史,而人类文明也只有几千年。然而我们
  • 却胆大包天,自己制造出一项计划,能在比人类文明历史还
  • 长的时间里安全存放这些致命的放射性物质。
  • 除了长远问题以外,核工业至今还未成功地找到适用于
  • 八十年代的贮存手段。尽管现在原子能核废料并不太多,但
  • 核废料存放地的泄漏事故已时有所闻。目前已有 50 多万加
  • 仑的放射性液体从华盛顿州里奇兰美国政府核基地的贮存
  • 罐里泄漏出来。联邦环境保护局的一项调查报告提出,“放
  • 射性颗粒正向核电站外逸散”後,肯塔基州于 1978 年 6 月
  • 关闭了它在麦克西第莱茨的核基地。田纳西州的橡树岭,马
  • 里兰州的海洋城以及加里福尼亚州的旧金山附近,都发生过
  • 类似的泄漏事件。
  • 即使美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势头继续平缓,本世纪後每
  • 过两三年还是需要找到新的存放地来埋掉所有废料。这就需
  • 31/52
  • 要人们把这些地方严密监测、武装守卫 25 万年,以防止核
  • 废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核废料失去有害作用的平均时间为
  • 25 万年。
  • 4.4 核聚变
  • 尽管原子能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困难,但它的阴魂却久久
  • 不散。20 年前有人向美国公众夸下海口,说核裂变将给人类
  • 带来一个“用之不竭、没有污染又极为廉价”的能源的时代。
  • 如今虽然三里岛之类事故已给了这一类神话致命打击,但又
  • 有人开始对一种新的希望——核聚变的希望——顶礼膜拜
  • 起来。其实核聚变的热衷者所鼓吹的东西与 20 年前核裂变
  • 的热心者所宣扬的神话是同出一辙的。
  • 聚变按其定义而言是裂变的逆过程。核裂变反应是使一
  • 个原子核分离,而聚变则把两个不同原子的原子核互相碰撞 後“聚合”在一起。核聚变原子能并非新鲜事物,太阳上的
  • 核聚合反应千秋万代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几十亿年来一直在
  • 释放着哺育地球生命的能量。五十年代人们在制造氢弹时发
  • 明了通过核聚变来释放能蛋。科学家们目前企图找到一种途
  • 径来把核聚变反应控制在核电站里,从而控制并利用它所释
  • 放出来的能量。
  • 热衷于核聚变原子能的人坚信,聚变过程比裂变过程更
  • 为有效,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又少得多,而且也许有一天能以
  • 海水中的取之不尽的氢为原料。从一定意义上说,核聚变原
  • 子能就是当代的永动机。但是熵定律既然排除了任何永动机
  • 的可能性,它也就大大地限制了核聚变原子能的可行性了。
  • 首先,谁也不能保证受控核聚变是否能持续进行。一个
  • 反应堆要有商业价值,反应堆核心部分每秒钟必须聚合 100
  • 万亿个氢原子核。到目前为止,受控热聚变的持续时间还不
  • 到几分之一秒。除非把反应时间延长,否则聚变过程所耗去
  • 的能量将大大超过产生出来的能量。根据最乐观的估计,核
  • 32/52
  • 聚变至少要等到 2025 年才能产生有商业价值的能量,而靠
  • 它来解救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危机,也许已为时过晚了。
  • 核聚变原子能还有一个问题。在现有的几种核聚变技术
  • 中,人们正在探索的是一种叫氘—氚反应的聚变类型。之所
  • 以称它氘—氚反应,是因为它将这两种同位素聚合在一起。
  • 氚是从锂里提炼出来的,而後者是一种几乎与铀同样稀少的
  • 非再生物质。因此,核聚变原子能并非用之不竭,只要锂的
  • 储存耗尽,那么用核聚变来生产原子能就是不可能的了11。
  • 核聚变原子能电站还将需要大量能量高度集中的非再生资
  • 源,例如铌与钒;这些资源本身就已经十分稀少了。一座功
  • 率为 1,000 兆瓦的核电站还需要 280 万磅铜,而铜的供应又
  • 是日益稀少的物资。
  • 第三,一座核聚变反应堆的“干净”并非真正的干净。
  • 就象铀矿矿工会遭受辐射伤害一样,开采锂矿的工人健康也
  • 会受到影响。核聚变反应堆也不能说不会产生核废料。一座
  • 大型核聚变原子能电站每年能带来 250 吨放射性垃圾。核裂
  • 变反应堆所面临的放射性物质的贮存问题,也会给核聚变反
  • 应堆带来麻烦。
  • 目前可以想象的任何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都会遇上巨
  • 大的技术和维修上的困难。科学家们之所以试验氘—氚反应,
  • 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反应的工作温度只有摄氏一亿度。可用海
  • 水作为原料的氢—硼反应的反应温度可达 30 亿度。一旦我
  • 们意识到至今还没有任何材料能抵御如此高的持续温度和
  • 如此强烈的辐射的话,那么这些惊心动魄的数字就又有一层
  • 更深的意义了。
  • 巴特勒太平洋西北实验室的高级科研人员布朗·R.伦纳
  • 德博士说过,核反应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和辐射可能会使核聚
  • 变发电代价过高。“那种等级的辐射会摧毁钢铁和其它结构
  • 11实际上氚是从把含有氘、锂、硼或氮原子的物质放到具有强大中子流的原子反应堆里,或者用快速的氘
  • 原子核去轰击含有大量氘的化合物(如重水)而得出的。虽然 6,000 个氢原子里只有一个氘原子,但每个水
  • 分子里有两个氢原子,而地球上 70%的表面都是水。——译者
  • 33/52
  • 34/52
  • 的材料„„使这些材料迅速变脆。核电站会经常关闭,部件
  • 得不断更换。”像核电站反应堆围墙之类的结构部件有可能
  • 必须每年更换。鉴于核反应堆辐射的强度,人类是无法安全
  • 完成维修工作的。而要设计整整一代用于维修工作的机器人
  • 又要用去一大笔开支。目前谁也无法预料核电站的寿命有多
  • 长,但一般估计不过 25 年而已。当核电站的工作量超过了
  • 它的负荷量时,电站就得被拆除、运走并埋掉。
  • 物理学家、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倡导者艾默里,洛文斯说
  • 过,即使不谈技术和资源上的问题,核聚变发电也是“一种
  • 违背意愿的做法,即建立综合性的、权力集中、技术密集、
  • 造价昂贵而进程又缓慢的工程,目的是为了发电”。他认为,
  • 任何核能技术都无异于用链锯割黄油。
  • 4.5 矿物
  • 无论是体现为石油、煤、铀还是太阳能的能源都不能被
  • 割裂开来加以考虑。如果我们想从环境中提取能源,我们就
  • 要花去以井架、拖拉机和机械设备为形式的非再生资源。因
  • 此,能量的耗散只是我们这个地球正在经历着的物质极限的
  • 一个部分而己。地球上维持高度工业化经济所需要的每一种
  • 重要的非再生矿产正在被消耗殆尽。仅仅在美国,每年“为
  • 发电厂、交通运输、学校、机械工具、家庭、桥梁、医疗和
  • 重型设备而消费的新矿物摊在每个人头上要达 40,000 磅”。
  • 美国要对地球上所剩无几的珍贵矿物的疯狂开采负主
  • 要责任12。据美国内务部的统计,美国每年生产、进口全世
  • 界矾土产量的 27%,全世界铁矿产量的 18%,全世界镍矿产
  • 量的 28%。全世界要是达到美国这样的生活水平,那么假定
  • 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初世界人口增长一倍的话,地球上许多
  • 非再生矿物的产量就必须提高 200 倍。虽然绝大多数发展中
  • 国家都把美国的生活水准作为目标,但这显然是个梦想。
  • 许多专家们预计(以目前的消费率来看)全球各国将在
  • 75 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耗完人们迄今所知道的世界上有用金
  • 属可再生贮备的一半”。美国地质勘测局的地质学家普雷斯
  • 顿·克劳德也是这么认为的。克劳德 1978 年在众议院联合
  • 经济委员会作证时说,到下个世纪初,濒临告罄的矿物资源
  • 中包括铜、黄金、锑、铋和银。到 2050 年,美国国内可开
  • 采的锡、商用石棉、钶、氟石、云母片、高品级磷、锶、水
  • 银、铬和镍己经开采完了。
  • 对需要进口的重要矿产的不断依赖,再加上为占有所剩
  • 无几的物资的全球性竞争,必然会使价裕飞涨,使矿产输出
  • 国手中讨价还价的筹码增加。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是这样一个
  • 例子。
  • 非再生资源在社会中的流通必然也会影响到可再生资
  • 源的消费。虽然森林和鱼类作为有机体繁殖後代是绰绰有余
  • 的,但这些资源的年消费量已高于它们的补充了。
  • 熵值很高的经济系统对再生资源的消耗如此之快,以致
  • 这些再生资源本身实际上也变成了非再生资源了。在矿物燃
  • 料时代到来之前,人类的能量流通几乎完全依靠森林、草原
  • 和谷物耕地。现在有迹象表明,这些系统的生产能力已经过
  • 了顶峰阶段,正开始下降。自 1967 年以来,全球的森林生
  • 产能力一直在下降,而海洋中许多传统捕鱼区的鱼群“已捕
  • 捞一空”了。谷物产地的生产能力按每人每年生产的谷物公
  • 斤数计算,在 1976 年也达到了顶峰。至于草原地区羊毛、
  • 12 现在应负主要责任者是中国
  • 35/52
  • 羊肉、牛肉的人均产量都已开始减少。
  • 尽管联合国、美国国会和学术界的研究报告和听证会提
  • 供了不可辩驳的数据与证明,但还是有那么一些人顽固地认
  • 为按目前的增长速度,世界上的非再生能源能永远——或至
  • 少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人类的需要。他们的出发
  • 点是毫无根据的。
  • 比如有人就常常鼓吹整个地球都是由矿物组成的。这个
  • 观点忽视了如下的事实,即只有很小一部份矿物是有用的,
  • 或者有开采的可能性。假定整个地球都被转化成了能量,那
  • 么我们就都可洋洋自得了。如果世界上 10 种最有用的矿产
  • 按目前的 3%的速度增长的话,那么在 700 年内我们的确会开
  • 采掉与地球重量相等的矿石了。只要我们考虑一下人类在地
  • 球上已经存在了 350 万年,而地球本身又比人类多存在了 40
  • 亿年,那么 700 年就不算太长的时间了。
  • 还有人坚持说,从海底开发出来的锰团能够成为一种有
  • 色金属资源。一些专家们认为,锰团能够提供“等于目前产
  • 量四分之一的铜,3 倍于目前产量的镍,以及 6 倍于目前产
  • 量的锰”。专家们相信这些数字在将来还可以翻两番。
  • 这些数字乍听起来确实喜人,但只要考虑到指数的增长,
  • 那么事情就不一样了。按目前的消费水平发展下去,100 年 後铜的需要量将是目前水平的 90 倍,镍将是目前水平的 28
  • 倍,锰将是目前的 17 倍。这将完全抵消掉从这些附加贮藏
  • 量自然增长的几年或几十年的短期优势。
  • 4.6 替代、再生与节约
  • 有人认为,通过用较常见的矿产来代替较稀有的矿产,
  • 或者通过对现存矿产的有效回收,我们能够使现存的非再生
  • 矿物贮备万世不竭。既然绝大多数重要金属的供应都在迅速
  • 减缩,在生产过程中用一种金属来替代另一种金属实际上无
  • 甚意义。正如威廉・奥弗尔斯指出的:“总的来说,替代品
  • 36/52
  • (比如用来替代铜的铝)不如被替代的材料那么有效,因此
  • 要完成某一特定功用,它需要更多的能量。”而且有些材料
  • 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是任何其它材料都替代不了的。
  • 回收也常常被看成是解决物质资源耗散的手段。目前,
  • 回收已能满足锑的年需求量的二分之一,铁、铅、镍的年需
  • 求量的三分之一,水银,白银,黄金与铂的四分之一。但我
  • 们不能忘记,回收过程也是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制约的。在
  • 某种矿产的回收过程中,它的一部分必然会不可挽回地损失
  • 掉。我们前面已经谈过,目前大多数废金属的平均有效回收
  • 率为 30%。回收过程还会带来更多的污染,而且也需要更大
  • 量的能量输入来“收集、运榆、转化”分散的材料。
  • 如果考虑到矿产消费的指数增长,那么金属的回收就像
  • 金属的替代一样,只能争取到短得不能再短的时间——几十
  • 年,最多 50 年。虽然卓有成效的回收对我们的未来是必不
  • 可少的,但现有的数据表明,在看得见的未来,回收只能满
  • 足我们能源总需求的 1%强。
  • 节约的方法与回收一样,无疑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它也
  • 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人们常说生活水平与我们相等的欧洲国
  • 家的人均能量消费只是我们美国的一半(对这种说法我们自
  • 然可以回驳说,即使美国把目前的能量流通紧缩一半,我们
  • 面临的指数增长、能源耗散和污染等基本问题会依然存在。
  • 欧洲毕竟不是环境的天堂)。虽然节约是必不可少的,但实
  • 际上任何节约方案都必须在现存的能量高消费的基础上加
  • 以实施,因而必然受到很大限制。任何节约的努力,一旦超
  • 过了现存基础所严格规定的界线,就只会在能量流通过程的
  • 各个环节造成严重的混乱。
  • 联邦政府目前希望提高空调系统的恒温器温度来节省
  • 电力的企图,就从微观上表明了在一个高能量系统中厉行节
  • 约会造成什么样的混乱。美国人对空调的依赖是举世闻名的。
  • 早在 1922 年,美国的一家电影院就第一次安装了空气冷却
  • 37/52
  • 38/52
  • 器。现在,美国人仅仅在夏季三个月内为空调所消费的电力,
  • 就要比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年内所消费的电力还多。而中
  • 国的人口是美国的 4 倍!
  • 空调一开始只是一种新奇玩意和便利设施,但现在已成
  • 了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的 20 年内能量流通高
  • 得惊人,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到加利福尼亚的假日旅馆,
  • 美国各地建筑的窗子很多都是设计成密封式的。当时大家都
  • 以为将有足够的电力能为一个彻底密封的系统提供空调。然
  • 而一旦恒温器的温度提高後,楼内的居民就需要新鲜空气和
  • 习习清风。唯一能办到的是把成千上万幢建筑中的几百万张
  • 窗子全部换掉,这就需要耗废大量的能量、资源、时间和人
  • 力。
  • 节约电力的这一简单举动还有其它的意义。新建筑的冷
  • 暖气系统的最佳工作温度比政府规定的温度要低。一些大楼
  • 的管理员发现,要使大楼温度符合政府条例,他们还得加热
  • 通气管道。
  • 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认为必不可少的许多程序都
  • 是为空调系统专门设计的。如计算机要正常运行就需要低湿
  • 度和较凉的空气。空调一旦关掉,它们就不能工作了。各银
  • 行发现,把恒温器温度提高会使室内湿度提高,从而使信封
  • 胶水发粘。许多饭店顾客发现,他们心爱的饭店一旦离开了
  • 空调,就无法排除厨房烤炉发出的高温.
  • 改变恒温器的温度,还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从某
  • 种意义上说,我们中的很多人已完全习惯于空调,以致人类
  • 在历史的 99%时间内都轻而易举地忍受了的夏季温度和湿度,
  • 在我们已是无法忍受了。某一项报告说明,空调较差的办公
  • 室内的工作人员的效率会降低。熵定律又一次显示了威力。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节约。但
  • 节约方法只是在某一系统的最低能量流通的极限内才是有
  • 效的。而城市化、工业社会的设计往往恰好相反——设计这
  • 39/52
  • 样的社会就是尽可能地提高能量流通的。在当代生活的前提
  • 下,现存的高能量基础上的节约措施不过是一种缓冲剂而已。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