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新观点(6)
2020-04-01 09:56:23
  • 0
  • 0
  • 0
  • 3. 熵:一种新的历史框架
  • 3.3 技术
  • “原来皇帝没穿衣服”,人们发现技术的真相时会发出
  • 这样的感叹。一旦我们揭开了笼罩在技术之上的神秘面纱,
  • 我们会发现技术所起的只是一种转化作用。任何人类天才创
  • 造出的技术只不过是自然界所蕴藏的能量的转化器。在这个
  • 转化过程中,能量流过社会和生命系统,满足了处于非平衡
  • 状况的生命(及其附属品)须臾间的需要。在能量流通的尽
  • 头,能量被最终耗尽,进入了无效状态。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技术变得日益复杂,在世界上的
  • 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开始把它看成一种脱离自然的独
  • 立存在,仿佛它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出能源,或者鬼使神差般
  • 地增加现存的能源贮备。事实上,技术不仅不能创造,而且
  • 22/54
  • 23/54
  • 还要耗费有效能源。而且一种技术的规模越大、技术本身越
  • 为复杂,它所消耗的有用能量也就越多。我们有些技术确实
  • 显得神通广大,但它们与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也摆脱不了
  •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最终制约。技术无非是转化器而已。
  • 虽然这一切都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但我们还是自欺欺
  • 人地相信技术正在把我们从对环境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其荒
  • 谬程度真是无以复加。生命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人类与其它
  • 形式的生命一样,离不开与环境的交流。一旦离开了与环境
  • 的能量交流,用不了几天我们就会一命呜呼。技术虽然在物
  • 质上使我们与世界离得更远,但它却提高了我们对自然的依
  • 赖程度,因为要维持我们的文化模式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所需
  • 要的自然界的能量是大大增加了。
  • 我们还认为技术能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秩序。事实又是恰
  • 恰相反。熵定律告诉我们,每当一定的有效能量被消耗掉,
  • 周围环境的混乱就会增加。现代工业社会巨大的能量流通,
  • 给我们居住的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技术现代化的进程越
  • 快,能量转化的速度也就越高,有效能量就耗散得越多,混
  • 乱程度也就越大。
  • 简而言之,我们正生活在奥韦尔式2的恶梦世界里。我们
  • 现在相信,看来我们要创造的世界与实际上在创造的世界完
  • 全不同。就象奥韦尔的《一九八四年》一书中人们把战争当
  • 作和平,把谎言当作真理一样,我们已经相信混乱就是秩序,
  • 耗费就是价值,作功就是不作功。
  • 我们的世界越是混乱,我们就越是不愿寻找问题根源。
  • 我们用技术的盔甲把自己越裹越紧,听不进任何批评。我们
  • 认识不到技术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什么後果,我们更认识不
  • 到技术给我们自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即使我们自己造成
  • 的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与日俱增地威胁着我们的存在,我们
  • 还自以为丰衣足食,歌舞升平。

  • 2乔治・奥韦尔,英国政治讽刺小说家。他最出名的小说是《一九八四年》。书中奥韦尔讽刺、抨击专制社
  • 会。——译者
  • 24/54
  • 3.4 外部代价
  • 技术的外部代价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它指的是
  • 由某一特定产品、程序、工程或服务项目造成的所谓副作用
  • 所引起的未曾预料的代价。人们现在对外部代价的概念越来
  • 越熟悉。一座核电站发生故障,使低辐射污染了环境後,立
  • 刻就会产生由一个公众、公用事业、设计者或政府中谁来赔
  • 偿损失的问题。这样的代价就被人们称为外部代价。政治家
  • 与经济学家谈起这个问题时,总是要把外部代价说成是有时
  • 伴随着技术的讨厌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的代价固然很高,
  • 但是人们总认为技术的裨益远远大于它的外部代价,因此这
  • 些副作用还是可以被容忍的,是可取的。事实并非如此。
  • 所谓“外部代价”只是一种搪塞,人们企图用它来帮助
  • 自己回避熵定律所造成的後果。每项新技术所造成的混乱决
  • 非仅仅是副作用,而且从长远看这种混乱也不会小于此项技
  • 术所带来的裨益。否则的话,技术不就可以名副其实地战胜
  • 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之无愧地登上我们给它的宝座了吗?
  • 不幸的是,每项技术所建立起的只是一个暂时秩序的岛
  • 屿,而在此同时这又会给周围环境带来更大的混乱。20 年前
  • 没有一个美国人会这么想。我们当时都坚信技术利大于弊。
  • 如果技术一时失效或带来不幸的副作用,我们可以运用新技
  • 术来纠正旧技术的差错。然而今天你要是告诉人们一项即将
  • 问世的新技术将会使社会受益无穷,他们很可能持怀疑态度。
  • 不管是对政府的新计划,控制能源的新技术,还是其它
  • 什么灵丹妙药,人们的反应往往是:“我们再看一看。”即使
  • 它们十分合算,但总有一种疑虑在折磨着我们:“得不偿失
  • 的情形早晚会发生,只是我不清楚到底是何时何地何种方
  • 式。”
  • 原子能带来了核辐射和癌症。大型高速汽车赠予我们的
  • 是一氧化碳中毒和污染。熵定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技
  • 术社会》的作者、最出名的技术批评家雅克・埃卢尔说:“历
  • 史表明,在每项技术的运用中一开始就蕴藏着不可预料的副
  • 作用;这些副作用带来了比没有这项技术的情况下更为严重
  • 的灾难。”
  • 要是有哪位技术师、政客或企业家安慰你说,行之有效
  • 的规划和领导能消除某一工程、产品或程序所带来的副作用,
  • 那你就考虑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吧。某一特定技术的副作用
  • 所造成的混乱的确可以由新技术的运用来加以克服,但这种
  • 解决方法又会造成进一步的混乱。埃卢尔还说:“先前的技
  • 术必须有後来的技术作为补充,这就是新技术不断产生的原
  • 因。”这便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无法回避的。但是,我们
  • 还是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越把世界技术化,世界反而越是要出
  • 毛病。
  • 用更新颖、更复杂的技术来排难解纷,只会给世界带来
  • 更大的混乱,就象火上加油一样。“能量转化器”用得越多,
  • 有效能量的消耗就越快,耗散和混乱也就越大。旧问题还未
  • 解决,新麻烦又接踵而来。
  • 有人认为有史以来每种文化都使用过技术,而且多少都
  • 能作出适当调整,并无带来灾难性的後果。因此,我们为什
  • 么就不能这样做呢?这些人忽视了现代文化所运用的技术
  • 与以前各代文化的技术之间的根本区别。在工业时代以前的
  • 各个文明社会中,技术所起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时
  • 的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组织人们生活的方式。而在世
  • 界机器模式里,技术已成了组织一切生命活动的方式。人们
  • 有意识地把它引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预见性与同步
  • 化成了我们的目标。只要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任何地方没有被
  • 纳入技术化过程,那么它们就是不可预见的、失去控制的。
  • 有人说只要还有任何不可预见的地方,整个系统就不能真正
  • 顺利运转。
  • 我们竭力把一切活动技术化、条理化,而结果只是加快
  • 25/54
  • 了能量转化和熵的过程。科学家尤金・施瓦茨在《技术之技
  • 术》一书中把我们建立技术社会的努力比作一个大松鼠笼子
  • 3。 “笼子里的技术师们为了停留
  • 在原地就必须越跑越快。然而与松鼠
  • 笼子里情形不同的是,他们跑得越快,
  • 就越是落在後面。每一个似乎顶用的
  • 解决方法对残留的问题都有增值的
  • 作用。”
  • 由于环境的熵值已经提高,新的问题又要棘手得多。要
  • 维持与创造秩序的困难越来越大,代价越来越高。我们越是
  • 把技术扩散到整个文化中去,整个社会就越是支离破碎,熵
  • 的增加也就越快,混乱程度也就越大。我们当代世界的危机
  • 触目惊心的道理就在这里。
  • 为了使我们不忽略“指数增长”这个词,我们可以看一
  • 看它在技术社会的问题上是什么意思。生态学家 G・泰勒・
  • 米勒举例说,如果我们把一张厚约 1/254 英寸的纸对折 35
  • 次,它的厚度就将等于从洛杉矶到纽约的距离。对折 42 次,
  • 厚度就可以从你坐的地方直达月球。对折 50 次,纸的厚度
  • 就达到了 9,300 万英里4,也就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技术
  • 社会危机指数的增长是一张通向生命和地球俱告毁灭的单
  • 程车票。
  • 3.5 技术报酬递减律
  • 哀叹美国技术衰退的文章充斥着美国企业界的杂志。由
  • 于技术优势是美国在世界上经济领先地位的强大後盾,这一
  • 现象自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对于美国的技术後退,人
  • 们众说纷纭。有人将其归咎于拙劣的教育,也有人认为是由
  • 于盈利减少,无法调动投资的积极性。有些人则责怪政府的

  • 3松鼠笼子是一种带画筒状踏车的装置,供松鼠嬉戏,常被用来比喻无意义的重复动作。——译者
  • 4 大约一亿五千万公里
  • 26/54
  • 条例和限制,认为这些条条框框使新产品新工艺从发明到投
  • 入市场之间的时间拖长,从而使科学研究价格提高、风险增
  • 大。还有人向环境保护条例提出责难,认为这些标准限制了
  • 科学研究的手段以及新产品的应用。
  • 在 1976 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许多
  • 技术专家提出技术的报酬递减律5可能已经开始广泛地起作
  • 用。昔日美国的那种技术的长足进步也许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其中一位科学家的证词使在座的国会议员大为震惊。他指出
  • 在过去十年内美国为技术研究与发展花费了几十亿美元,然
  • 而真正具有百分之百市场价值的科学突破只有两项:耐久性
  • 熨压裤和袖珍计算器。毛病何在,出路何在?对此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然而很少专家真正懂得技术报酬递减现象後面的
  • 真正原因。
  • 让我们来追本溯源。技术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力量,而只
  • 是能量的转化器。因此重大的技术突破往往是紧跟能源的质
  • 变而来的。特定模式的技术总是被设计来转化特定能源环境
  • 的能量的。例如,作为工业革命基本技术的蒸汽机就是为转
  • 化地表中的煤的能源而发明的。在新的能源环境的最初阶段,
  • 新的技术向每个方向发展。这个阶段奠定了新的能源环境的
  • 技术基础。人们进行了大量实验,各种各样的技术发展纷至
  • 沓来。
  •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这些发展的单位价格往往变得
  • 越来越便宜。然而,技术模式的扩散和系统中能量流通的增
  • 大使环境的熵趋向无穷大,于是递减律就开始在能量流通的
  • 各个部分发生作用。进一步从环境里提取能量变得十分复杂、
  • 昂贵。以前的能量流通造成的混乱日益增长,大大地限制了
  • 新的技术可能性。当现行的技术“类型”不能再维持社会赖
  • 以存在的能源转化水平时,一个危机到来了。从此人们就必
  • 须把更大的精力用在对现行技术的调节之上,而不是去实现

  • 5 报酬递减律是西方的一种经济理论。它认为在其它生产要素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之後额外的
  • 投入将带来递减的产出。——译者
  • 27/54
  • 新的技术设想。因为人们既要解决不断增加的环境混乱所引
  • 起的问题,又要满足能源基础耗散情况下的能源需求。这就
  • 是美国今天的状况。
  • 莫比尔石油公司主席小瑞利。沃纳说过:“工业界不得
  • 不把越来越多的研究费用花在对付环境、健康和安全条例上,
  • 因而与为重大科技发展而作的长期努力日益脱节。”诸如钢
  • 铁制造之类的工业花在污染治理设施上的费用竟达他们开
  • 支的 20%以上。布鲁金斯学会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明,诸如此
  • 类的开支使最近某一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下降了 17%至 20%。 这项报告还估计,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国企业每年要为与环
  • 境有关的各种调整花费 400 多亿美元(按 1975 年关元值)。
  • 同时,美国石油学会估计由于能源基础的耗散,近年来还要
  • 多花费 1,720 亿美元来勘探和加工那些较难开发的矿物能
  • 源。
  • 当一种能源环境接近自己的熵的分界线时,为之服务的
  • 技术类型就彻底崩溃了。最近一期《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
  • 题为“发明”的封面报道,编辑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这一事实:
  •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技术优势的衰退是大势所趋。
  • 美国已不再能够依赖其辽阔疆域中的天然宝藏„„她的资
  • 源已被勘探,有些已被耗尽。”
  • 应该强调指出,在某一特定的能量流通过程中,人们使
  • 用的技术和工艺都服从于一种共同的能源关系。经济机构的
  • 种类,交通运输与通讯系统的类型,以及城镇的位置、设计
  • 与管理,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能量流通过程。当一种能量流
  • 通过程达到熵的分界线,新的能源环境将取而代之的时候,
  • 为旧的能量流通服务的技术形式或者彻底变更,或者如多数
  • 情况那样随着能源渠道的干涸而完全衰亡。只要略为观察一
  • 下人类社会从木材能源过渡到煤炭能源,以及从煤炭能源过
  • 渡到石油能源时出现的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变化,我们就能得
  • 出这个简单的结论。
  • 28/54
  • 3.6 制度的发展
  • 历史学家认为在一种文化或文明发展的某一阶段,会出
  • 现一个普遍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会协调行动,加强对
  • 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的集中控制。直到最後无法再进一步巩固,
  • 这个文化或文明就开始走上了分崩离析的道路。但在这以前,
  • 人们总是用不断升级的集权控制来应付一次次袭来的危机。
  • 毫无疑问,凡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情况就是这样。
  • 它们最终必须通过建立新的控制和管理形式来应付每一次
  • 新的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从而使权力落入圈子越来越小的
  • 一部分人手里。很少有人会用放权,让更多人承担责任的办
  • 法去拯救危机。社会机构和程序的日益庞大、复杂与集中的
  • 趋势,就是我们在技术的各种形式中看到的同样趋势。这是
  • 熵定律起作用的结果。
  • 同机械结构一样,经济和政治机构也是能量的转化器。
  • 它们的职能是促进社会的能量流通。在一种新的能源环境的
  • 初期,经济和政治机构往往比较灵活。这是因为早期的能量
  • 流通主要被用来为新的能源环境创造能量转化器(技术)。
  • 虽然也有一些能量通过了整个系统,但很大一部分却被用在
  • 能量转化器的制造上了。在这一阶段,经济和政治机构更主
  • 要是起着计划和调节的作用。因为它们的作用是革新,所以
  • 就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 即使是那些在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强调对其成员严厉
  • 控制的社会,它们的经济和政治机构仍须相对灵活简单,从
  • 而充分利用一切值得探索和试验的技术潜力。
  • 在一种新的能源环境的最初阶段,广大社会成员往往被
  • 剥夺了能量流通的很大一部分,因为它必须被用来创造能量
  • 转化的新基础。人们对旧的能源环境结束时的那种贫困和混
  • 乱还记忆犹新,因此往往能够容忍严酷的生活条件和严厉的
  • 政治统治。十七至十九世纪那些被剥夺土地赶进城市贫民区
  • 29/54
  • 的无数欧洲农民就有过这种经历。工厂与工业城镇条件虽差,
  • 但农村的情况更糟。那里木材短缺,土壤贫瘠,过剩的人口
  • 造成了饥饿和恐慌。
  • 在新的能源环境的第二阶段,越来越多的能量开始直接
  • 流向社会系统。在这个阶段,初级的技术基础已经奠定,技
  • 术开始蓬勃发展。人们就是在这个时刻感觉到了熵的过程的
  • 作用。能量流通的副作用开始在整个流通过程中造成巨大混
  • 乱。
  • 这样的混乱一般有三种类型:由于能量转化成各种产品
  • 和服务项目而造成的混乱,个人与团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所造
  • 成的混乱以及能源废料排除过程所造成的混乱。
  • 我们前面提到过人们的生存离不开能量流通,人们不断
  • 参与能量的转化、交换和排除过程。我们为生存而工作,购
  • 买货物,与别人交换产品并扔掉废物,这就是能量流通过程
  • 和经济生活的全部内容。我们每次在某一产品或服务项目中
  • 投入了自己的劳动,我们就耗费了一定的能量,并使环境的
  • 熵有所增加。我们每次用金钱来换取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
  • 我们使用的合法货币就代表着对我们以前所投入的能量的
  • 报酬。归根到底,货币只是对贮存着的能量的债权而已。工
  • 资就是对人们所作的功或所耗的能的报酬。我们每次扔掉某
  • 些东西——不管是一件旧大衣还是前一天的残羹剩饭——
  • 一定的能量就被耗散。混乱的类型、范围与规模取决于能量
  • 流通过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某一社会劳动(即能量转化)
  • 的分工、社会各阶层与团体之间的能量分配(即能量交换)
  • 和能量流通中每个阶段的废料处置方法(能量排除),决定
  • 了正在出现的混乱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性质。
  • 随着能量流通过程中的混乱日益增加,流通本身会被阻
  • 断。要维持最大程度的能量流通就必须对混乱程度越来越大
  • 的整个系统注入新的秩序。经济和政治机构的职责不断增加,
  • 范围不断扩大,并开始起着维修的作用。官僚机构随着一个
  • 30/54
  • 个危机而不断滋长。当能量流通过程中某一处的混乱程度激
  • 剧增长,以致威胁到部分或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时,社会就
  • 动用特定的机构来清除障碍。社会机构因被迫吸收和控制不
  • 断增加的社会与经济混乱,因而变得臃肿庞大。面对逐步升
  • 级的混乱,这些机构束手无策,开始遭到周期性的破坏。于
  • 是产生更新甚至更加庞大、权力更加集中的机构去重新改变
  • 混乱局面,就这样不断循环发展下去。
  • 与此同时,国家还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控制扩张到新的地
  • 理区域,以获得新的有效能源来弥补现存能源贮备的消耗。
  • 一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扩张都是以掠夺新的能源为目
  • 的的。当然,新的征服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来供养军队,制
  • 造武器,还需要一套官僚机构来统治和管理新的殖民地。国
  • 家机构的规模也就更大,国家同时也更具有极权性质了。
  • 最後,社会进入了第三阶段。社会的官僚机构联合体(经
  • 济和政治组织)的庞大与极权发展到了社会所提供的能量已
  • 维持不起的程度。人们只需了解一下维持多国公司和庞大的
  • 政府机构的日益增长的开支,那么他们一定会注意到在管理
  • 这些公司和机构所耗费的能量越来越大的同时,它们的效益
  • 却越来越低。本来应该是帮助文化中能量流通的社会机构的
  • 联合体反而成了寄生虫,吸尽了剩余的能量。在最後阶段,
  • 环境中的能量已无法维持社会机构的联合体,後者便开始分
  • 能离析了。面对外来民族的入侵以及内部的暴乱和革命,社
  • 会已经无能为力,接近熵的分水岭。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
  • 亚、罗马以及远东各河流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文明的兴盛与衰
  • 亡,都是这种发展过程的古代例子。但是任何一种我们所熟
  • 悉的重要文明都经历了同样的历程。
  • 这是不是唯一的发展过程呢?人类是否将永远陷在这
  • 样的社会发展的模式之中不能自拔呢?只要人类还情愿停
  • 留在殖民的生活时代而不是极点时代,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回
  • 答就只能是肯定的。
  • 31/54
  • 在殖民的生活时代,人们总是一味强调能量流通的增长。
  • 我们已经看到,不断增长的能量流通总是加快熵的过程,增
  • 加棍乱的积累,从而导致官僚机构的进一步复杂化和极权化。
  • 在这里我们还要顺便提一下,用“殖民化”这个词并非偶然。
  • 十八和十九世纪帝国主义列强对海外领土的殖民化就是我
  • 们前面所概括的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生动例子。殖民政府的
  • 建立就是为了增加从殖民地到母国6的能量流通的。随着熵的
  • 进程不断加快和混乱程度日益提高,殖民政府被迫扩大官僚
  • 机构和军队,把流通过程中的大量能量转移到维持自身的存
  • 在上去。最後,母国再也无法维持占领军和殖民地政府的存
  • 在。占领军和殖民地政府对殖民地能源的依赖与剥削使殖民
  • 地人民忍无可忍,最後将它们彻底推翻。
  • 只有极点的生活方式才能减慢社会机构的复杂化和集
  • 权化的进程。通过把能量流通降低到最低水平,人们可以减
  • 慢(但不是终止)熵的进程,缓和混乱局面。如果能量流通
  • 能被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那么负责它在社会系统
  • 中的转化的社会结构也就可以被稳定在一个较低的增长水
  • 平上。只有当一个社会企图从环境中榨取越来越多的能量时,
  • 社会结构(以及其它技术)的复杂程度和集权程度才会一起
  • 增长。因此,极点时期的生活方式选择的是小型的、权力分
  • 散的社会结构,而殖民时期的生活方式则偏爱集权制的庞大
  • 社会结构。
  • 3.7 专门化
  • 专门化是随着不断增长的复杂化和集中化而产生的。技
  • 术社会中一切事物,甚至人类,都成了不断变得庞大的社会
  • 机器的组成部分。当社会的总体功能变得日益复杂集中时,
  • 每一个个别的功能就变得更加精细、更加有限,它的存在也
  • 就日益依赖同一系统中的其它功能了。
  • 任何对机械略知一二的人都能马上告诉你,一部机器越

  • 6殖民主义者用“母国”,称其本国。——译者
  • 32/54
  • 是简单,部件越少,会出毛病的地方也就越少。简单的机械
  • 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变化着的要求。相反,我们技术社会的
  • 职能分工是如此之细,以致任何部分一出毛病,整个系统就
  • 会陷入瘫痪。
  • 1965 年 11 月 9 日,大约有 3,000 万美国人亲身体验到,
  • 一个很小的具体功能出了差错能给过分专门化的社会带来
  • 什么样的後果。那天傍晚,加拿大安大略一家发电厂的一个
  • 小小的继电器发生了故障。几分钟内,几乎整个美国东北部
  • 都停电。成千上万的人被困在电梯和地铁里。街道红绿灯全
  • 部熄灭,整个东海岸交通堵塞。夜幕降临後,那些地区便陷
  • 入了一片黑暗。没有电灯,没有暖气,他们赖以生存的技术
  • 社会的其它许多设施全都没有用了。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过分专业化社会脆弱之处
  • 的证明,这些证明虽然不像以上事例那么富有戏剧性,但影
  • 响却也非常深刻。如果加里7钢铁工人的罢工持续太长,那么
  • 即使丹佛市百货公司的一位出纳员那样的人也可能会被解
  • 雇。没有钢铁,汽车厂就不能开工。一旦三大汽车制造厂停
  • 止或减少生产,那么制造塑料和玻璃的汽车配件工业也必须
  • 降低产量。既然美国每六份工作中有一份与汽车工业有直接
  • 或间接的关系,那么减产或停产几个星期,整个经济便会出
  • 现衰退。购买力的下降会使到丹佛那家百货商店买东西的人
  • 减少,那位出纳员就会因此丢掉饭碗。
  • 技术专门化如此严重地限制了社会各种职能的行使范
  • 围,以致人们不可能重新调节某一特定职能,使它来完成一
  • 个不同的任务。社会每一组成部分都各司其职。职能的性质
  • 一旦变化,这个组成部分就毫无用处了。人的专门化也是如
  • 此。我们生活在专门知识的局限之中。脚病医生只会医脚,
  • 医不好任何其它疾病。反托拉斯律师只通晓反托拉斯法,而
  • 对离婚法却一无所知。遗传学家知道的只是基因和染色体,
  • 但不能指望他了解丛林的生态变化。《职业名称辞典》罗列

  • 7美国印地安纳州的一个城市,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产地之一。——译者
  • 33/54
  • 了美国两万个以上的专门职业。我们已经发展到了每个人的
  • 知识越来越精而知识面却越来越窄。最後我们将进入一个无
  • 所不知而又一无所知的社会。
  •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过分的专门化是导致一个种类灭绝
  • 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当一个种类在某一特定类型的生态系
  • 统中变得过分专门化时,它往往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它不
  • 再具有那种度过危机所必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人类社会也
  • 是如此。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如此过分地专门化,对现存能
  • 源环境如此依赖,以致我们已失去了过渡到一种全新的能源
  • 模式所需要的灵活性了。
  • 3.8 世界观与能源环境
  • 我们现在可以提出一些中心间题了:牛顿机械论世界观
  • 为 什么会占统治地位?为什么它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为
  • 什么偏偏在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整整一百年後的今天,熵定
  • 律会作为与牛顿世界观相抗衡的模式而出现?
  • 我们已经看到,一切生命的基础都是最终来自太阳的能
  • 量。整个历史过程中技术和社会机构起着转化的作用,它们
  • 把能源从环境中转化出来,使它流过人类社会系统。人类文
  • 化所发展的特定技术和社会机构的类型反映了人们生活在
  • 其中的能源环境的类型。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能源环境需要
  • 不同类型的转化器。还有一点到现在应该也是同样显而易见
  • 的,即某一文化或文明所有的世界观是这种文化或文明所处
  • 的特定能源环境的反映。世界观对人们为什么以某一特定方
  • 式来组织一切生命活动做了解释。当能源环境发生变化时,
  • 人们也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办事方法,即改变他们从环境中转
  • 化能量的方法。当人们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发生基本变化时,
  • 他们的世界观也相应发生变化,从而来反映、说明、促进、
  • 解释新的环境。
  • 这并不是说从一种能源环境里只会出现一种世界观。事
  • 34/54
  • 实上,类似的能源环境曾孕育了不同的世界观。但是任何一
  • 种世界观都必须与同它相互作用的能源环境相适应。各种不
  • 同的狩猎—采集型文化的各种世界观在农业环境中毫无用
  • 处,如同农业社会的世界观不会在发达的工业环境里有任何
  • 价值一样。因此能源环境为人们规定了他们可以在其中选择
  • 白己信仰体系的大致界线。
  • 以牛顿的世界机器模式为例。它出现于公元十七、十八
  • 世纪。当时的欧洲文化正从有史以来第一次从再生能源为基
  • 础的能源环境转变为非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环境。这个转
  • 变使人类从一个体现为循环流通的世界进入了一个数量和
  • 贮存的世界。世界观也因此经历了同样剧烈的变化。
  • 围绕着再生能源的转化而组织起来的文化把世界看成
  • 是一个不停的季节变迁。出生、成长、死亡与再生的循环是
  • 质的过程。能量来源是活拨而丰富多彩的,对再生能源来说,
  • 秩序和衰亡的概念不断提醒人们世界是如何发展的。古代希
  • 腊和早期基督教的世界观反映了一个基于活生生的、能够再
  • 生的能源环境。
  • 我们把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作个比较。煤和石油是以
  • 无生命的数量来计算的。它们可被一分再分,而个体部分仍
  • 有着与整体相同的性质。一小片煤屑与一大团煤在结构上几
  • 乎毫无区别,但一株植物的叶片却与它的茎或根相去甚远了。
  • 非再生能源是一定量的贮备,很容易对它进行数量分析和精
  • 确计算,并排出先後秩序。然而再生能源却在不断地变化流
  • 动着。它们从来不会静止,而是始终处在生成的过程之中,
  • 很难对它们进行精确的测量。牛顿的世界机器模式有着准确
  • 的数学公式,它强调计算精确,与地点、距离有关。这种模
  • 式完全适合有效地控制非再生能源基础这一目的。
  • 学者们常常在思索,为什么无止境的进步这一观念会与
  • 把世界当作一部机器的观念一起站稳了脚跟。
  • 答案可以在非再生能源基础中找到。人们终于第一次找
  • 35/54
  • 36/54
  • 到了这么一笔积累了 30 亿年之久的永世不竭的太阳能贮备。
  • 当社会贪婪地一头扎进了这一大笔能源财富时,人们渐
  • 渐把循环和季书的概念置于脑後。有了贮存了几十亿年的太
  • 阳能这棵摇钱树,人们再也不必等着太阳每天普照大地来创
  • 造能量和生命了。我们有足够的能量来取代太阳能,因此也
  • 就不必让自然按其自身的规律去发展了。时间失去了它与事
  • 物自然发展的联系,它的真正功能成了对贮藏在煤层、油田
  • 中太阳能的开发速度的衡量。怪不得牛顿模式的时间是可以
  • 加快或减慢,前进或倒退的了。
  • 有了非再生能源我们就可以随意把太阳打开或关掉。只
  • 要我们高兴,就可以把太阳升起的时间延长一倍,因为我们
  • 与之打交道的是“贮存起来的太阳”——一个我们可以从地
  • 底下挖掘出来任意加以处置的太阳。有了非再生能源,人们
  • 深信他们不再依赖自然,并可以按自己的意图重新组织世界。
  • 我们再也不必为耗散、衰亡和混乱而忧心忡忡。时间可
  • 以被控制,能量可以被创造,而物质进步也就有了保证。
  • 牛顿的世界机器为这种对待生活的新观点,组织其活动
  • 的方式提供了依据。这个模式现已受到挑战,并要被抛弃,
  • 因为我们即将从非再生能量的基础再次进入再生能量之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