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新观点(5)
- 3. 熵:一种新的历史框架
- 3.1 历史与熵的分界线
- 2/50
- 法国有句古谚:逍遥自在的人创造不了历史。美国有句
- 谚语说:需要乃发明创造之母。把这两个谚语放在一起,全
- 部历史就不难理解了。历史学家会抗议说世界要复杂得多,
- 这里有微妙的差别、细小的暗流和无意识冲动。阿诺德・汤
- 因比1坚持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文化和环境的挑战与应战组
- 成的。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2会告诉我们文明的历史是一个
- 从诞生、成熟到死亡的循环过程——就象生命本身一样。奥
- 尔特加—加塞特3也会带着他的理论加入论争,把历史说成是
- 一个使一切趋于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数个人的超凡
- 的创造力被吸收同化,逐渐失去生命力。马克思则教导说,
- 历史实际上是唯物的和辩证的,每个发展中的事物都包含着
- 自身灭亡的种子以及将会取而代之的新生事物的胚芽。
- 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细枝末书。我们暂且承认这些先生
- 都拼出了历史七巧板的某一部分。然而至于其它任何七巧板,
- 如果我们不是事先知道七巧板代表着什么,那么要把支离破
- 碎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就十分困难了。熵定律与这两个谚语
- 才是历史之谜的答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下历史,那么一
- 切都会十分明朗了。如果你我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
- 那么我们很少会想要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有重大改变。何苦呢?
- 俗话说:谁都愿意好景常在。
- 就个人而言,我们往往是生活中碰了钉子才想要变个样。
- 个人危机,不得不反省的人生痛苦,以及试验完全是陌生的
- 事物时的恐惧,我们都曾有过经历。然而只是在旧的方式不
- 再有用的时刻,我们才会拼命寻找出路。我们会手忙脚乱地
- 探索各种可能性,把我们的神经和感情系统整个地调动起来。
-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两条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出路,就紧
- 紧抓住不放,至少要直到危机再次来临。
- 个人的历史与社会历史没有很大的不同。两种情况下知
- 1阿诺德・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他认为某一文明的幸存取决于它是否能成功地应付各种精神和物质的挑
- 战。——译者
- 2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德国哲学家,著有《西方的没落》等书。——译 3奥尔特加一加寨恃,西班牙哲学家。——译者
- 3/50
- 足而乐都标志空白阶段,而危机则标志创造阶段。不幸的是,
- 大多数(但决非全部)现代历史学家提出的观点却与此相反。
- 因此我们不得不先撇开我们的常识,看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
- 的观点。
- 闲暇或剩余历史说认为,只有当人们创造了一定的财富
- 剩余从而有足够的闲暇去思索、试验和调整的时候,人们的
- 态度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有人常常指出如果狩猎—采 集型社会不是首先创造了一定剩余的话,是永远也不能过渡
- 到农业社会去的。他们的理由是食不果腹的人“很难把资源
- 投入到收获这一未来事件中去”。换句话说,饥饿的人是不
- 会为了照料农田而一连五、六个月停止狩猎和采集的。
- 这个论点乍一听不无道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让我们
- 假定一个狩猎—采集型社会成功地创造了一定的剩余。这就
- 是说他们的环境里贮备着绰绰有余的动物和水果可以满足
- 他们的各种需要。既然如此,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必要去放弃
- 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必要去掘地耕耘,从此过上一种凶
- 吉未卜的生活呢?
- 万事如意之时谁也不会想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的— —除非他们疯了。既然我们都不会提出一种“疯人”历史观,
- 那么闲暇或剩余历史说的模糊的思想方法一定是落实在别
- 处无疑了。毫不奇怪,这种思想方法可以追溯到机械论模式。
- 现代的世界观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
- 程中每个时期的财富剩余为发明新的工具和技术提供必要
- 的剩余时间。这些新的工具和技术反过来又创造了更大的财
- 富剩余,为进一步发明更高级的工具和技术赢得更多的时间,
- 如此等等。世界机器被不断地精简、改进、扩大,而我们的
- 生活也就蒸蒸日上。这就是我们的现代世界观。毫不奇怪,
- 我们的世界变得越发不可捉摸了。实际上历史的进程与长期
- 灌输在我们头脑中的历史观完全相反。
- 所有的迹象表明,狩猎—采集型社会是出于需要才开始
- 4/50
- 5/50
- 耕作。只是当猎物与可食用的植物日见稀少,新的疆域开发
- 殆尽,进一步的地理扩张越来越困难,生存的危机意味着必
- 须进行新的实验时,人们才开始尝试新的办法。旧的狩猎—
- 采集生活方式越来越不经济,最後耕种就取而代之了。对现
- 存的狩猎—采集型社会的研究证明了“贫乏——危机——试
- 验”的观点。我们也没有必要拘泥于这一个重大历史转折,
- 因为我们也不乏这以後的人类文化重大变迁的记录。这些记
- 录都毫无例外地证明了历史变更的原因是现存能源的耗散
- 而不是财富的积累。这就是说历史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反映。
- 熵的整个过程总是趋向熵的最大值,每一事件的发生总
- 要耗散一定的能量。当熵的不断增加引起了某一能源环境的
- 质变时,历史就达到了一个危急的分界线。在这个危急的过
- 渡时刻,陈旧的办法失去了作用。环境的熵变得如此之大,
- 以致社会必须进入一个新的能源环境,创造新的技术模式,
- 产生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
- 熵定律还表明了,就有效能量而言,每一次这样的环境
- 质变都会比上一次更加剧烈和严酷,因为经过每一个阶段,
- 世界上的有效能量贮备都被耗散到一个更低的水平。世界的
- 混乱程度不断增加,而有效能量的总和却日益减少。人的生
- 命就越来越难以维持,为在日益贫瘠的环境里求生存而必须
- 付出的功就越来越大。能源环境的日益严酷,使人类不再有
- 时间光靠自己来完成维持生计所必需的额外工作。于是在历
- 史的每个阶段,人们都不得不发明更复杂的技术,以维持一
- 个勉强过得去的生活水平。
- 牛顿模式的追随者自然不能容忍这种观点。他们坚持认
- 为日趋复杂的新技术能让效率更高的非人类能量来替代效
- 率较低的人类能量,从而不断创造更大的财富。所有这些都
- 将大大减轻人类生活的负担。这就是进步的意义之所在。用
- 对非人类能源的使用.来衡量人类进步的做法并非罕见。在
- 狩猎—采集型社会里,人们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机体
- 的力量,并把它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一个普通男子能产生
- 大约十分之一马力的力量。牛顿模式的信徒们会说:把这个
- 数字与现代技术赋予一个普通美国人的成千上万的马力比
- 一下,那么谁还会怀疑历史就是进步,现代人的生活要比古
- 人好得多呢?这样的思维方法有这么一个前提,即能量流通
- 越大,社会效率就越高,文明进步就越快,世界就越有秩序。
- 现在是彻底清除这种无稽之谈的时候了。诚然,每一项
- 新技术的发展的确加快了能量提取和流通的过程。但我们不
- 能忘记能量是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的,而是只能从有
- 效状态被转化为无效状态的。因此,每一个由加快能量流通
- 的新技术所体现的所谓效率的提高,实际上只是加快了能量
- 的耗散过程,增加了世界的混乱程度。能量流通过程的加快,
- 缩短了熵的分界线之间的距离。在狩猎—采集型社会被迫过
- 渡到农业社会以前,人们花了好几百万年才耗尽了环境中的
- 能量。然而农业环境从开始到最後“不得不”过渡到工业环
- 境,却只有几千年的时间。只过了短短几百年,人们又耗尽
- 了工业环境的能源基础(即非再生的能源),开始面临一个
- 新的熵的分界线。
- 如果我们把效率定义为减少工作量的话,那么维持个人
- 生存所需的能量越大,效率也就越低。这就和流行的观点截
- 然相反。所谓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对有效能量的耗费。现代
- 化工业社会的每个成员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需“用完”的能量
- 比 100 万年以前的人要高出 1,000 多倍。如果我们自欺欺人
- 地认为我们用机器代替了人力劳动,工作量就因此“减少”
- 了,那就太可悲了。
- 纵观人类厉史,我们会发现一些比较例外的文化在同样
- 的能源环境里幸存丁更长的时间,并成功地从殖民阶段过渡
- 到了极点阶段。对这些文化来说,适应现存的能源环境就意
- 味着降低能量流通速度,从而减慢整个能源环境熵的增值。
- 当然,即使是适应能力最强的极点系统也不能阻止某一特定
- 能源环境的最终质变。但问题是熵的不同分界线之间相隔的
- 时间到底有多久?观察一下那些已经进入能源环境“持续状
- 6/50
- 态”的文明人如何把世界看成一个封闭系统,那将是十分有
- 趣的。他们明白自己已经充斥了这个系统而且没有退路。“根
- 据条件许可来生活”对他们来说己成了第二天性的问题,
- 然而现代世界观却反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念。机械论
- 模式强调的是运动中的物质,它注重的是运动与距离。这种
- 模式离不开不断增长的形象,而一有极限就意味着失败。我
- 们的时代精神是扩张和征服,而新的世界毕竟是征服不尽的。
- 只是人类人口每隔 40 年就要增长一倍,而且人类似乎正在
- 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挤得满满的。寻找有用能源越来越困
- 难,连要找个地方来排除能源的废料也不容易。我们终于要
- 达外地球的最终极限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深处,我们终于
- 听到了一个新的声音。这个声音越来越响亮,它告诫我们必
- 须学会“根据条件许可来生活”。人类殖民阶段的丧钟终于
- 敲响了。
- 然而还有人对此置若罔闻。开发新边疆的精神今天仍然
- 十分活跃,空间技术的热心者们声称我们可以永远不断到其
- 它星球上去开拓与开发。他们的美梦不会实现。仅仅把地球
- 6 天内出生的人送入空间就要花去我们整整一年的国民经济
- 总产值。天文学家还告诉我们,气候条件与地球相似的太阳
- 系中,最近的行星离我们也有 10 光年4。依靠我们现有的技
- 术,那么去那里就要花上 100 年时间5,而且即使去了那里谁
- 也不能保证人类能够生存下去。
- 还有人认为养类可以在其它星球上按自己的需要开发
- 并运回贵重的资源。这真是荒唐透顶。在地球上开发更多能
- 源的代价已经高得出奇,即使我们能够找到具有能为人类所
- 用的资源的行星,我们也无论如何支付不起在遥远的行星上
- 开发并运回资源的巨额开支。
- 只有有意识地尊重我们称之为地球的这个封闭系统的
- 4 最近的比邻星距离 4 光年多。
- 5
- 100 年时间走完 10 光年距离就必须使运载工具的速度达到光速的 1/10,也即每秒 3 万公里。而目前所能
- 达到的脱离太阳系的第三宇宙速度只有每秒 16.7 公里。
- 7/50
- 资源极限,我们才能作出对于人类的继续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 的调整。我们的生存,以及所有其它形式的生命的生存,都
- 取决于我们与自然和解、与生态系统和平相处的决心了。如
- 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给自然再生过程以足够的时间
- 来医治我们给地球带来的创伤,那么人类和其它所有形式的
- 生命在这个地球上居留的时间就能更长一些。
- 如果我们一意孤行,继续用我们的殖民方式摧毁地球上
- 的一切,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走上穷途末路。我们会大难临
- 头,发现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已消耗一空。即使我们完全转
- 向极点的行为方式,熵值较低的地球宝藏已经所剩无几,自
- 然再生过程也已经不能再度恢复生命延续所必需的生态平
- 衡了。
- 从殖民生活方式到极点生活方式的过渡是人类迄今所
- 经历的意义最深远的过渡。我们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上。
- 3.2 最後的能量分界线
- 只要我们略为观察一下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就会发现
- 历史确实是在按熵定律发展。让我们来看一下公元四世纪到
- 十九世纪的西欧,这段历史对现代世界模式以及我们美国的
- 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历史学家们把这十五个世纪
- 划分成两大部分;中世纪和工业时代。文艺复兴通常被看成
- 是两个时代之间的过渡。
- 流行的教科书通常把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归功于人
- 类思想的伟大复苏——好象这以前整个人类莫名其妙地决
- 定停止思想,整整冬眠了几百年似的。虽然学者们为新教徒
- 改革,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在这些重大变革中开
- 辟的商业通道的意义争论不休,但很少有人费心去讨论这些
- 变革背後的真正原因。事实上十三到十六世纪之间是西欧一
- 个重大的熵的分界线。木材,这一中世纪生活的能源基础日
- 益短缺,人口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木材的匮乏。人们开始寻
- 8/50
- 找出路,终于以煤代替了木材。从以木材为主的能源环境到
- 以煤为主的能源环境的转变,深刻地改变了整个西欧的生活
- 方式。从木材到煤的能源环境是中世纪灭亡、工业革命出现
- 的主要因素。
- 今天的欧洲对每一块空间的有效利用,都给参观者留下
- 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件东西似乎都按几何形状和尺寸安排得
- 井井有条,即使是空地,看上去也象是规划过的,仿佛整个
- 欧洲大陆从鸿蒙初辟之时就被规划得一丝不苟、毫厘不差。
- 很难想象公元四世纪的时候,这块大陆还只是从阿尔卑斯山
- 到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一片广裹的密林。一只鸟在森林上空
- 飞上几百英里也很难看见一块空地。偶尔有几块林中空地,
- 一缕青烟会从那里升起。篝火边有几座草屋,几十个人在森
- 林边缘来回忙碌。
- 西欧的土壤与中东半干早地区份量很轻的土壤有很大
- 的差异。西欧气候潮湿,土壤又粘又沉,耕耘十分困难。环
- 境的特点给耕作带来了一些基本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
- 响了欧洲大陆未来的发展。
- 古罗马的旧式爬犁不够坚固,耕不动欧洲肥沃但又沉重
- 的土壤。到六世纪中期,斯拉夫农民开始使用一种更结实的
- 新式犁。这种十字型的犁有轮子和两片刀刃。它装有“一刃
- 竖直的刀片用来开沟,一把水平的犁头,以及一块模板用来
- 翻土”。这种新型的犁耕起地来非常有力,使传统的交叉耕
- 耘法失去了作用。
- 这种新型的十字型耕犁改变了整个农业生活的结构。十
- 字型耕犁很沉重,需要把 8 头耕牛编成一组才能带动。既然
- 没有任何农户拥有这么多耕牛,那就必须把牛集中起来共同
- 使用。同样重要的是,使用新式犁以後再把土地划成私人占
- 有的小块就不合算了。这种又大又沉的耕犁最适合在大片空
- 地上使用。这两个原因使集体耕种成了北欧封建领地大部地
- 区的基本模式。
- 9/50
- 到公元九世纪,十字型耕犁已被引入欧洲大陆许多地区。
- 由于它特别适合耕种河谷地区的肥沃土地,因而导致了大片
- 低地森林的毁灭,因为人口不断增长使越来越多的森林被开
- 发成为耕地。
- 十字型耕犁问世以後,又出现了两项新的技术。在北欧
- 的一些土壤肥沃地区,人口的增长不断加快,这就迫使收成
- 也必须相应地增长。三熟循环制就这样取代了传统的两熟制。
- 两熟制让一半耕地休闲以恢复土壤的肥力,而三熟循环制却
- 只让三分之一的土地休闲。後者有几个优点。首先生产力提
- 高了三分之一,其次耕耘总量又减少了九分之一。当然,这
- 种近期内增加收成的做法只是加快了土壤肥力的消耗。通过
- 土地使用率的提高,三熟制加快了土壤能量的耗散过程以及
- 筋的过程。
- 三熟制还使马匹代替耕牛成了可能。马的工作速度是牛
- 的两倍,但除了草之外它还要吃谷物。由于采用三熟制而增
- 加的耕地提供了能用来喂养用于耕地的马匹所需的剩余燕
- 麦。但在有效地使用马来耕地之前,人们还必须完成三项技
- 术改进。到公元十一世纪,现代的马轭已开始使用,铁制的
- 马蹄已经发明,那种一前一後纵列套马的方法也日趋完善。
- 这三项技术使马队能拖动更重的十字犁,从而使耕种的速度
- 大大加快。
- 十字型耕犁、三熟循环制以及马匹的使用,大幅度地提
- 高了现有土地的生产能力,并激励人们去开发更大面积的土
- 地。公元九世纪到十三世纪的农产品剩余,导致了人口的急
- 剧增长。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迫使人们过度开发已有的耕地,
- 并且毁灭了更多的森林。侮一个熵的重要分界线到来之前总
- 要出现的那种恶性循环已经开始。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增加了
- 能量流通和人口的数量,加快了熵的过程。到十四世纪中叶,
- 一个熵的分界线终于到来了。人口的增长超过了能源基础所
- 能承受的程度。土地侵蚀和木材短缺严重地威胁着西欧和北
- 欧人民的生活。到十二世纪,欧洲的部分地区引进了风车(水
- 10/50
- 11/50
- 车使用更加普遍),从而挽救了本来已不能再使用的土地。
- 但这么一来森林更加减少,人口更加增长。
- 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认为:
- 到十四世纪,西北欧的许多地区人口仿佛达到饱和。
- 公元九世纪开始的边疆扩张导致庄园林立,耕地遍野,
- 结果,至少在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森林已经所剩无几。
- 因为森林是燃料和建筑材料的重要来源,它的锐减给人
- 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 这个经济问题又因为要养活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而变
- 得更加严重了。从十一世纪开始,城市,作为人们交换剩余
- 农产品的贸易中心,如雨後春笋般地出现。现在人口增长快
- 于农业增长,人们已不再有剩余的农产品用于交换,城市便
- 开始崩溃。中世纪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结构开始瓦解。
- 就在这个历史时刻,一种新的能源基础开始出现。这种能源
- 基础有一部分一直存在到今天。
- 要领会中世纪能源危机的真正意义,我们必须懂得木材
- 对当时生活是何等重要。就象我们今天的矿物燃料一样,木
- 材在当时几乎处处要用。刘易斯・芒福德为我们开了一份主 要清单:
- 木匠的工具除刀刃外
- 全用木材制成。耙、牛轭、
- 牛车以及篷车也是用木材
- 制成。木材用来做浴室里
- 的澡盆、木桶和扫帚,欧
- 洲有些地方的穷人还用木
- 材来做鞋。农夫和织工都
- 离不开木材。木材可以制成纺织机,榨油机和酿酒机。
- 印刷机发明了整整一百年後还是用木材制造的。就连城
- 市里的输水管道和水泵的圆筒住往就是树干……船是
- 木制的,主要的工业机械也都是木制的。
- 芒福德在总结木材对当时人生活的重要性时说:“木材
- 是重要工业资源,它是原材料、工具、机器、生活器具、燃
- 料以及最终产品。”
- 虽然林地的不断开发大大减少了有用木材的贮备,但真
- 正导致木材恐谎的却是高度发达的商业活动。新兴的玻璃和
- 肥皂工业需要大量的草木灰,然而对木材需求最大的是制铁
- 工业和造船业。到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叶,英国木材危机
- 己经十分严重,结果成立皇家委员会来管理森林的砍伐。委
- 员会的条例无济于事。与十五世纪末期的木材价格相比,十
- 七世纪三十年代的木材价格上升了两倍半。
- 人们用来解决木材危机的办法是煤炭。但它不仅是一种
- 能源基础代替另一种的简单问题。既然欧洲的所有文化已被
- 统一在一种以木材能源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之下,那么这个变
- 化就必然导致整个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人们的生产、衣着、
- 旅行等行为方式,以及政府的统治形式,都经历了天翻地覆
- 的变化。
- 这场危机是在十三世纪亨利二世时代的英国爆发的。纽
- 卡斯尔城的木柴告罄,有人活活冻死。于是国王恩准百姓改
- 用煤作为能源。
- 教皇皮厄斯二世于十五世纪记录下了他出访苏格兰时
- 的情景。他吃惊地发现衣衫槛褛的贫民排在教堂门口“接受
- 教堂施舍的黑色石块,然後心满意足地离去。他们燃烧这些
- 黑色石块,来代替他们国家所缺乏的木材”。到 1700 年,煤
- 开始取代木材成为英国的能源基础。不到 150 年西欧许多国
- 家也都用起煤来。
- 如今我们把煤取代木材看成是一个飞跃,是进步势力的
- 巨大胜利。可当时的人们却不是这样认为。煤在当时受到鄙
- 12/50
- 视,是劣等能源。煤很脏,带来了大量污染。1631 年埃德蒙·豪
- 斯哀叹道:“人们只能以煤取火,殷实之家亦不例外。”
- 煤比木材更难开采、加工,因此把它转化到有用状态要
- 耗费更多的能量。这一点也可以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中
- 找到答案。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
- 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後一个能源环境所依赖的能源总要
- 比前一个能源环境的主要能源更难获得煤的。开采和加工比
- 树木的砍伐更困难。而石油的开采和加工还要困难。分裂原
- 子以获得核能就更麻烦了。里查德・威尔金森在《贫困与进
- 步》一书中回顾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
-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被迫不断更换他所依赖的
- 资源以及开发这些资源的手段。随着他们的资源日益减
- 少,人类不得不逐渐发展起日趋复杂的加工生产技
- 术……就其广义的生态学内容而言,经济发展的过程就
- 是日益彻底地利用自然环境的手段的发展过程。
- 威尔金森的论点尽管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是十分正确。
- 我们一贯理所当然地认为历史进程的飞跃是由于某一个人
- 找到了更有效的方法。殊不知这些所谓的有效方法实际上只
- 是为了适应更为贫瘠、严酷、更加难于利用的能源环境而找
- 到的不同出路而已。就象威尔金森所提到的那样,每一种新
- 的方法最终需要更多的功(或能量)——即使作功的是非人
- 类能源。蒸汽机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学校教员讲起工业革命时总是说:有一天一位叫詹姆斯
- ・瓦特的年轻天才正在他的车库或什么地方敲敲打打,忽然
- 发明了他称之为蒸汽机的那个小玩意。全世界很快就知道了
- 这个发明,于是一眨眼工业时代就轰轰烈烈地到来了。
-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希腊人希洛就
- 已经设计了一台蒸汽机。只是因为希腊人有的是奴隶,并不
- 需要蒸汽机来干活,因此它只是成了宫廷玩具。且不说希腊
- 13/50
- 人怎么样,让我们来看一看现代蒸汽机发展背後的真正原因。
- 这将向我们生动地表明重大的技术变革(而不仅仅是现有技
- 术的改进)是由能源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 现代蒸汽机最初是用来开采煤矿的。为了获得新的煤源,
- 煤矿在地下被越挖越深,因此井下通风以及如何把煤块运出
- 矿井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十七世纪的煤矿还面临着另一个困
- 难。当煤矿挖到一定深度时,就碰上了地下水,于是人们又
- 必然考虑排水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技术来解
- 决。于是蒸汽机就应运而生了。一个叫托马斯・萨弗里的人
- 于 1698 年获得了第一台蒸汽水泵的专利权。
- 蒸汽水泵不过是直接产生于新的煤炭能源环境的一连
- 串机械发明中的第一个。蒸汽水泵的发明刚刚解决了采煤问 题,马上又出现了一个同样棘手的问题:如何将煤运送到分
- 布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去。用马车在陆地上运送十分沉重的
- 煤不甚方便。英国当时的大部分道路还没有铺上路面,煤车
- 的重载会在泥地上留下深深的车辙,一到雨天就成了泥沟,
- 根本无法通行。同时由于耕地奇缺,不能生产足够的庄稼来
- 同时养活人和马匹,于是喂养运输马匹的费用就变得日益昂
- 贵。为此人们发明了蒸汽机车和火车路轨来解决运输危机。
- 与蒸汽水泵一样,蒸汽机车是人们用来对付新的能源环境的
- 技术措施。蒸汽水泵和蒸汽机车同时为接踵而至的工业时代
- 奠定基础。
- 与木器时代的斧子、马匹和车辆相比,蒸汽水泵与蒸汽
- 机车的耗能技术要复杂得多。然而当时的能源环境也要严酷
- 得多。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重大变化总是呈
- 现出日益复杂,能量消耗越来越大的趋势。每一次重大的环
- 境变化都趋向于采用更加稀少的能源。
- 每一种新的环境的产生不仅意味着所需工作量的增加,
- 而且每一种新的技术又往往被看成是旧技术拙劣的替代。有
- 时人们能立刻意识到这一点,但有时人们要等到新的方法完
- 14/50
- 全站住脚後才渐渐明白过来。就拿罐头食品和盒装食品来说
- 吧,尽管加工食品曾在很大一段时间内被誉为更优越的食品,
- 但要是今天人们能够在加工食品与新鲜食品之间作选择的
- 话,很少有人会挑选前者。生产加工食品要比生产传统食品
- 需要多得多的能量或工作量。
- 威尔金森举了衣物这一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史前人类曾
- 用皮毛来遮身。但随着动物皮毛日渐稀少,人们开始被迫用
- 羊毛来代替。到了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人口增长对耕地
- 的压力导致养羊更加不经济。当时,“羊吃人”成了一种十
- 分流行的说法。人们要求更多的草场改为农田,这样一来就
- 需要一种羊毛的代用品。那便是棉花,它可以在海外殖民地
- 廉价种植,然後运回英国织成棉布。就象恩格斯在《英国工
- 人阶级的状况》一文中描写的那样,人们对新发现的这个代
- 用品不甚满意,
- 工人……一般几乎永远做不起一件毛织品的衣服。
- 粗棉织品虽然比毛织品厚、硬而且重,但在御寒和防潮
- 方面是远不及毛织品的,……工人被叫做粗布夹克,而
- 工人也这样称呼自己,借以和那些穿呢子(broad cloth)
- 的老爷们相区别,而呢子也就成了资产者的标志。
- 今天的情形很相似,我们现在不得不越来越依靠合成纤
- 维,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许多人当然喜欢全棉或全毛
- 衣服。
- 後来的织物代替了先前的织物,尽管人们不很喜欢,但
- 这种代用品的生产仍然需要花更大的功(能量)。获取兽皮、
- 制革、为全家人做衣服不花多大的功。饲养绵羊、剪羊毛、
- 纺毛、缝制毛织物就需要更多的人以及人以外的能量。至于
- 棉花的种植和加工,则要花更大的能量。说到合成纤维,从
- 石油的钻探到大工厂印出最後的图案,这整个化工生产与皮
- 革加工相比,制作一件衣服所需的功(能量)是大得惊人的。
- 这就是我们说的“进步”。技术的变革增加了每件产品
- 15/50
- 的功的输入,从而加快了熵的过程和世界的混乱。关于这方
- 面的某些具体问题,我们在以下两章中再作详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