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新观点(3)
2020-03-31 10:15:14
  • 0
  • 0
  • 0

  • 2. 熵的定律
  • 2.1 熵的定律


  • 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
  • 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热
  • 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它们所
  • 表达的内容现在看来是简单明了的常识而已。然而将它们最
  • 终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许多天
  • 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大量复杂的理论。奇怪的是,自然
  • 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意绞尽脑汁,地球
  • 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我们都听说过这
  • 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
  • 恢,疏而不漏”。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而且在
  • 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
  • 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
  • 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热力学的两个
  • 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
  • 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 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宇宙中
  • 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热力学
  • 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虽然既不能被
  • 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 科普作家伊萨克・阿西莫夫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 比如我们取一定量的热并把它转化为功。这样,我
  • 们并没有消灭这些热量,而只是把它转移到其它地方,
  • 或转化成了其它能量形式。
  • 让我们再说得具体一点,拿一部汽车的发动机做例子。
  • 汽油中所含的能量等于发动机所做的功,和做功过程中产生
  • 的热量,以及排出的废气所带走的能量的总和。
  • 我们应该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创造能量。
  • 45/57
  • 从来就没人创造过能量,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创造。我们力所
  • 能及的只是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要理解这
  • 一点不甚容易,特别是考虑到一切都是由能量所生成的。世
  • 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
  • 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人、一幢摩天大楼、一辆汽车或
  • 一叶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 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它地方聚集起来
  • 的能量。高楼夷为平地,青草也不复生长,但它们原来所包
  • 含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它所在
  • 去了。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
  • 要证实这一点你只需呼吸一下。你刚才吸进了曾经让柏拉图
  • 吸进过的 5,000 万个分子。
  • 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滥
  • 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然而我们知道世界
  • 并非如此。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有消失,
  • 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硫和其它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中
  • 去了。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
  • 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解
  • 释了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
  • 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
  • 损失了能在将来用来作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作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这个
  • 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于 1868 年第一
  • 次造出来的。但是年轻的法国军宫沙迪・卡诺却比克劳修斯
  • 早四十一年发现了熵的原理。卡诺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
  • 发现,蒸汽机之所之以能做功,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
  • 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
  • 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
  • (即温差)。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
  • 的集中程度时(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它就作了功。
  •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
  • 昧着下一次能再作功的能量就减少了。
  • 46/57
  • 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
  • 来发电,驱动水轮,或作其它形式的功。然而水一旦落到坝
  • 底,就处于不能再作功的状态了。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
  • 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
  • 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 “无效的”或
  • “封闭的”能量,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
  • 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作功的无效能量。
  • 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
  • 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
  • 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
  • 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
  • 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
  • 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
  • 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 现在我们再回到起了“熵”这个名称的克劳修斯那里。
  • 他意识到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
  • 任何人只要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他就会注意到
  • 这个使克劳修斯得出熵的定律的现象。
  • 当一把烧红了的火钳被从火中取出时,我们很快注意到
  • 火钳开始冷却,而周围空气的温度却开始上升。这是因为热
  • 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度较低的物体。经过足够长
  • 的时间後,我们碰一下铁钳,然後用手感觉一下周围空气。
  • 啊!它们的温度完全一样了。专家们把这种没有任何能
  • 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水在平面时就处于这
  • 种状态。在这两种情况下,冷却了的铁钳与平面上的水都不
  • 能再作有用的功了,它们的能量是封闭或无效的。但这并不
  • 是说人们就不能重新用水桶把水从坝底提到坝顶再让水落
  • 下来,或者把火钳再一次加热。然而这两个过程又将进一步
  • 消耗新的有效的自由能。
  • 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
  • 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作功了。克劳修斯在总结热力学第二定
  • 律时说:“世界的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总是趋向最大的
  • 量的。”
  • 我们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
  • 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对两
  • 者之间的区别作了如下的解释:
  • 地球本身的能量贮备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在对人类
  • 有意义的时间内可以再生的能源,另一种是只在地质学
  • 意义上的时间内可被再生,因而对人类来说只能被看成
  • 是不能再生的能源。地球上熵值较低的能源贮备可以分
  • 成能量与物质。地球本身的能源与太阳能都是有限的。
  • 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能源是有限的,地球上可以再生的能
  • 源也是有限的,而且一旦消耗殆尽,它们也会变成不可
  • 再生的能源……太阳能虽然就其总能量而言是永不枯
  • 竭的,但按其到达地球的速率和形式而言,却又是十分
  • 有限的了。
  • 虽然太阳能量的总和每秒钟都在递减,然而远在它的熵
  • 达到最大值之前,地球上的能源就早已告罄了。
  • 每当你点燃一支香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就减少
  • 了一点儿。当然就象我们已经指出过的那样,在一段孤立的
  • 时间内的一个特定场合,我们可以逆转熵的过程,但我们同
  • 时却必须消耗更多的能最,并使整个环境的熵的总值进一步
  • 增加。这点对工业回收有特殊意义。许多人相信,只要我们
  • 发展适当的技术,那么我们所用过的一切东西都是可以被完
  • 全回收并再次使用的。其实不然。虽然更为有效的回收技术
  • 对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存的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要做
  • 到接近 100%的回收是不可能的。目前绝大多数金属的平均
  • 回收率为 30%。而且回收过程中废旧材料的收集、运输和处
  • 47/57
  • 理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导致同一环境里熵的增加。
  • 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地球上物质材料的熵也是在不断
  • 增长,并将最终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地球相对宇宙来说是
  • 个封闭的系统,也就是说地球虽然能与周围的环境交换能量,
  • 但它却不能与之交换物质。除了偶尔陨落的一颗流星和微乎
  • 其微的宇宙尘埃之外,我们这个星球在宇宙中是一个封闭的
  • 子系统。经济学家尼古拉・乔治斯库一罗伊根在回答那些错
  • 误地认为太阳传递给我们的能能产生物质的人时说过:“即
  • 使是宇宙间最奇妙的机器也不能‘仅仅’从能量中大量地产
  • 生出物质来,相反,大量的物质倒是在不断地转化成能量。”
  • 关键就是太阳本身并不能创造生命。你可以从现在起就让阳
  • 光照进一只空玻璃瓶,可是直到太阳系寿终正寝,玻璃瓶里
  • 也不会出现任何生机。要让生命茁壮成长,太阳就必须与地
  • 球上由矿物质、金属和其它物质组成的封闭系统相互发生作
  • 用,并把这些物质转化为生命以及生命所需的养料。这种相
  • 互作用加快了构成地表的有限物质的耗散。每时每刻,山岳
  • 都在被磨损,地表在被侵蚀。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最终发现
  • 即使是可以再生的能源从长远看也是不能再生的。世界上的
  • 生物生老病死,繁殖後代,使地球的熵值不断增加,这就意
  • 味着未来生命能享有的物质将日益减少。
  • 每个农民都懂得,即使有再生技术和充足的阳光,也不
  • 可能在同一块土地上年复一年永无止境地种出同样数量的
  • 牧草来。今天长出的每一茎青草,都意味着将来同一个地方
  • 将少长出一茎青草来。这是因为地表与其它一切东西一样,
  • 也是熵的流程的一个部分。它含有青草生长必不可缺的有机
  • 物和无机物。然而表土的存在是暂时的,它以岩层和有机的
  • 排泄物开始,而最终又化为尘埃随风而逝,或者变成沉积物
  • 被冲入大海。也就是说,表土并不是地球表面永恒的附着物,
  • 而只是某一形式的物质聚集,是熵的流程的一个部分。在短
  • 期内(人类时间),只要土地侵蚀的速度慢于大自然把岩层
  • 和有机排泄物风化成表土的速度,那么我们就可能把表土维
  • 持在接近稳定的状态。然而即使在短期内,由于风暴、干旱、
  • 48/57
  • 水灾等自然力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干预,土壤侵蚀的速度
  • 往往要高于大自然恢复表土的速度。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及
  • 生态系统的毁灭常常引起地表的侵蚀,使土壤失去矿物质,
  • 结果使某地区表土熵值剧增。恢复 12 英寸的表土所需要的
  • 时间可达整整 1000 年。很明显,在就人类有意义而言的时
  • 间内,地球表土的熵的增加是一个非常现实和持续的问题。
  • 物质在不断地耗散着。尼古拉・乔治斯库—罗伊根首先认识
  • 到了第一点:“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物质的熵最终将达到
  • 最大值。”
  • 这对我们夫多数人说来都是一个很难接受的事实,因为
  • 每个孩子在学习生物学基本原理时都被告知自然界一切物
  • 质是在不断循环再生着的。这一点并没有错,因为它说的只
  • 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重
  • 复而已。然而不幸的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而
  • 这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必须以一定
  • 的衰变为代价。
  • 比如我们从地底下挖出一块金属矿石并将它冶炼成一
  • 件餐具。在餐具的使用期内,由于磨损,金属分子不断地离
  • 开这件餐具。这些离开了餐具的金属分子并没有被消灭,它
  • 们最终又回到了土壤中。但它们现在是零零星星地散失在土
  • 地里,而不是处于一种聚集状态,因而已不能再象原来那块
  • 金属矿石一样被有效地使用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方法
  • 来回收这些四处散失的金属分子,但在同时我们又要付出熵
  • 的更大增加的代价。我们必须安装一部机械装置来收集这些
  • 分子,还要动用新的能源来启动这个装置。机械装置本身又
  • 来自地表里的金属矿石,而它在回收其它零星金属分子时又
  • 会磨损,又要损失自身的金属分子。同时,回收装置所耗费
  • 的能量又使熵有所增加。
  • 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当有效物质
  • 用尽时,我们称之为“物质混乱”。两者导致的都是熵,都
  • 是物质与能量的耗散。结果它们的集中程度降低,作有用功
  • 49/57
  • 的能力也降低。
  • 有些科学家争辩说,经过很长的时间,太阳能够对地表
  • 起一定作用,使消散了的金属分子又重新回到聚集的状态中
  • 去。这在统计数字上也许是可能的,但对人类却无济于事,
  • 因为这个过程是用地质学上的时间来衡量的,也就是说要花
  • 好几十亿年的时间。然而在短期内,在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
  • 里,能源与物质的熵的增加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
  • 熵的定律既要我们去感觉,又要我们去领会。这个定律
  • 的精髓就是现实世界的精髓,因此要掌握它的真正涵意就同
  • 时也需要运用人的直觉。所以我们不妨也从其它角度来看一
  • 看这个定律。
  • 我们已略微谈到另一种讨论熵与能量级别的方法,即集
  • 中程度。为什么当你打开一瓶香水时,香气就会溢出瓶子,
  • 不一会就弥漫到了整个个房间呢?我们再打开一扇通向一
  • 间更大屋子的门。几分钟後我们会发现两间屋子里都能嗅到
  • 香气,只是已不象原先只在一间屋子里那么浓郁了。贝特
  • 兰·罗素解释说:
  • 每当在一个区域聚有大量能量,而邻近区域能量却
  • 较少时,能量就呈现出从这个区域向邻近区域流动,直
  • 至达到平衡。这也许可以说成是趋向民主的过程吧。
  • 这也是一种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方法。能量总是从集
  • 中程度较高的状态(如香水瓶里)转移到集中程度较低的状
  • 态(两间屋子里)。在这一过程中,自由的或有效的能量被
  • 用完耗散(即香水失去香气)。如果你仔细观察香水分子的
  • 话,你会发现在瓶子里的时候,香水分子以难以置信的高速
  • 度互相冲击着。可是一旦从瓶子里溢出以後,这些分子就任
  • 意地向更大的空间发散开来。它们互相碰撞的机会大大减少,
  • 最後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房间里。
  • 历史上有过许多人企图找到一个逃避熵定律的方法,甚
  • 50/57
  • 至有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乐此不疲。对熵定律提出了迄今
  • 为止最有影响的挑战的是十九世纪後期的两位很有威望的
  • 科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4和路德维希・波尔茨曼
  • 释5因为他们两人提出的责疑最後反而进一步证实了热力学
  • 第二定律,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
  • 麦克斯韦提议说,一个能够识别处理单个分子的小妖也
  • 许可以打败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小妖我们至今还从未有幸
  • 相遇,这并不重要,这个论点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至少
  • 表明了科学家们为了战胜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如何的不遗余
  • 力。
  • 麦克斯韦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把一个封闭容器分为两
  • 个部分,中间用一道小门隔开。这个与外界彻底隔绝的容器
  • 里充满了“温度均匀”的气体。根据熵的定律,在均匀的温
  • 度下是不能作功的,于是麦克斯韦就另辟蹊径。他在那道小
  • 门边安排了一个小妖。这个小妖目光炯炯,能识别分子。它
  • 让高于常速运动的分子从左边部分进入右边部分,又让低于
  • 常速运动的分子从右边进入左边。“既然高速运动的分子与
  • 高温对应,而低速运动的分子又与低温对应,那么右面部分
  • 的气体温度就会上升,左面部分的气体温度就会降低。”现
  • 在该不言自明了吧?“一旦建立了温差,那就可以用它来驱
  • 动热机作功了。”
  • 麦克斯韦建议从熵的最大值,即能量的绝对平均状态开
  • 始,不用任何外界能量来逆转熵的过程。这样一来他就将打
  • 破热力学第二定律了。很明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永远也找
  • 不到麦克斯韦的妖,但我们先不必扫麦克斯韦的兴,姑且假
  • 定能找到这么一个小妖愿意效劳。这么一来就能打败热力学
  • 第二定律了吗?斯坦利・安格里斯特与劳伦・赫普勒在《得

  • 4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1881-1879),苏格兰物理学家,对电磁学理论有很大贡献。— —译者
  • 5路德维希・波尔茨曼(1844-19O6),奥地利物理学家,曾提出了能且分布的数学原理。——
  • 译者
  • 51/57
  • 克萨斯季刊》上撰文论证了麦克斯韦妖对熵的定律也是无能
  • 为力的:
  • (麦克斯韦)假定他的小妖能识别分子运动的速度
  • (速率与方向),并能见机行事,……当小妖窥入充满
  • 着均匀温度的气体的封闭容器的两个部分时,均匀的辐
  • 射使它什么也看不见。容器里的均匀度使它能察觉到热
  • 辐射及其消长,但它却看不见任何分子……于是我们得
  • 出结论,认为他的小妖需要一定光源来打破容器中辐射
  • 的平均状态。所以我们就给他一定光线来识别分子。灯
  • 光把高质量的能量带入了容器系统,从而使小妖管好小
  • 门把高速运动与低速运动的分子分开。虽然这个小
  • 妖.能使气体的秩序增加(从而降低它的熵),然而光
  • 源的混乱度与熵却有了更大的增加。如果把光源、小妖
  • 以及气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看,那么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
  • 所要求的那样只会使熵的总值增加,从而使永动机成为
  • 泡影。
  • 麦克斯韦的这个设想结果只证明了“不付出代价就什么
  • 也得不到,就连东西也看不清”。
  • 麦克斯韦对熵定律的挑战是不能忽视的。这一点尤其能
  • 反映科学家们是如何执迷不悟地拒绝承认熵定律对科学、哲
  • 学以及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深刻意义的。
  • 如果麦克斯韦是在想入非非的话,那么路德维希・波尔
  • 茨曼则有些不自量力了。他不甘落後,一心要把经典物理学
  • 从熵定律的围困中解救出来。波尔茨曼的“h-定理”经过巧
  • 妙伪装,似乎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并无二致,实际上又去除了
  • 它的锋芒。波尔茨曼承认在一定程度内熵定律是合理的。他
  • 虽然也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熵值是增加的,但却不承认
  • 这是绝对的。他认为“可能”这个说法比“肯定”的说法更
  • 为合适,并企图由此把熵定律改造成概率论或统计学定律。
  • 52/57
  • 波尔茨曼实质上是在说能量从较低级状态转化为较高级状
  • 态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有必要搞清
  • 波尔茨曼的观点,因为这个观点至今还被许多科学家所奉行。
  • 亚瑟・爱丁顿爵士在论及波尔茨曼的概率定理在现实世界
  • 里实现的可能性时一语击中了要害。他假设有一个被隔成大
  • 小相等的两个部分的容器。一个部分充满气体,另一部分是
  • 真空的。一旦打开容器中间的隔板,空气就开始向真空部分
  • 流动并均匀地充斥了整个容器。爱丁顿承认所有这些亿亿万
  • 万个空气分子经过各自的随机运动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可能
  • 又会一下子重新进入容器的一个部分。但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 呢?爱丁顿下了这么一个结论:
  • 如果有一群猴子在打字机上乱蹦乱跳,它们也 “可
  • 能”会碰巧写出大英博物馆的所有藏书。然而就是这样
  • 的可能性,也要比分子回到容器中的一半的可能性大得
  • 多。
  • 尼古拉・乔治斯库—罗伊根的说法更是一语中的。他对
  • 统计热力学的批判把焦点直接对准了机械论模式与熵模式
  • 之间的论战,因此他的观点值得我们详细援引:
  • 然而必须承认,普通人往往会被物理学家鼓吹的所
  • 谓统计力学或者被更加堂而皇之地称作统计热力学的
  • 科学引入歧途,最後相信熵的定律是可以被悄悄打破的。
  • 这种科学的存在本身就表明了人们是如何不顾所有证
  • 据,仍然在顽固地企图找到一种只包含运动的现实。路
  • 德维希・波尔茨里推销他的热力学的可悲举动,就是这
  • 种怪癖的症状之一。他的热力学以一种刻板的力学原理
  • 同无常的概率原则的杂交为基础……根据这门新的科
  • 学,一堆灰烬也可能重新烧热锅炉,而一具尸体也满可
  • 以从地上爬起来,把生前的顺序倒过来再活一次。只是
  • 这些事情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统计力学的鼓吹者们坚
  • 53/57
  • 54/57
  • 持认为,我们之所以从未亲眼见到这些“奇迹”的发生,
  • 只是因为我们还未观察过大堆大堆的灰烬或尸体罢了。
  • 我们已经从能量由有效到无效状态的转化,以及从较高
  • 到较低集中程度的转化这两个角度观察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 还有一个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方法,它也是最为深刻的一
  • 个方法。熵的定律同时也说明了在一个封闭系统里,所有能
  • 量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转化。当熵处于最小值,即能量集
  • 中程度最高、有效能量处于最大值时,那么整个系统也处于
  • 最有序的状态。相反,熵为最大值、有效能量完全耗散的状
  • 态,也机是混乱度最大的状态。
  • 这一点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佐证。如果没有外
  • 界作用,那么物体是不会自动趋于井井有条的状态的。每个
  • 打扫过房间或在办公室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如果东西不加收
  • 拾,那么它们就会越来越乱。而要使物体重新归于秩序那就
  • 又要进一步花费能量。拿一叠按花色和顺序排列的纸牌来说,
  • 这一叠纸牌正处于最有序、熵值最小的状态之中。现在把纸
  • 牌洒在地板上,使纸牌随机地进入混乱状态。再把纸牌从地
  • 板上拾起放回到原来有序的状态中去,耗废的能量比散开纸
  • 牌所需的能量要多得多。
  • 我们应该强调某处发生的熵的逆转,都必须以周围环境
  • 的总熵的增加为代价。这是因为每发生一件事情总会有一定
  • 能量被耗散,并不能再被利用了。耗散了的能量就加入了以
  • 往事件所耗散的能量的行列。这对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 安格里斯特与赫普勒写道:“每次在一定地点由人力或机器
  • 造成的熵的减少都伴随着周围环境熵的更大增值,从而保持
  • 了熵的总值的必要增加。”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苦思冥想:哪一条科学定律是
  • 当之无愧的最高定律。最後他下的结论是:
  • 一种理论前提越为简练,涉及的内容越为纷杂,适
  • 用的领域越为广泛,那这种理论就越为伟大。经典热力
  • 学就是因此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约印象。我相信只有内
  • 容广泛而又普遍的热力学理论才能通过其基本概念的
  • 运用而永远站稳脚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